[1] 吴澜,乌恩,钱洁鑫,等.不同改良剂对盐碱地苜蓿生长及丛枝菌根共生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9,47(2):26-35. [2] 王健胜,侯桂玲,谢永凤.国内外苜蓿品种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3):35-38. [3] 杨晨,陈志祥,姚雪莹,等.中国15种变豆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系统学分析[J].植物研究,2020,40(6):805-812. [4] 赵先贵,肖玲,毛富春.中国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1999(5):93-96. [5] 陈晶,张月学,唐凤兰,等.紫花苜蓿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2):297-301. [6] 王开发,王宪曾.孢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 席以珍. 中国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J].植物研究,1988(3):23-42. [8] 莫日根,马毓泉.内蒙古五种豆科(Leguminosae)植物花粉形态[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1991,22(4):551-553. [9] 孙素芬. 国内外对花粉应用的开发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2(6):38-41. [10] 王洁,孟秋峰,王婧,等.不同榨菜品种花器官及花粉形态特性比较[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6):1140-1142. [11] WALKER J,DOYLE J A.The bases of angiosperm phylogeny:palynology[J].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1975,62(3):664-723. [12] 贺学礼,赵莉丽,谭志远,等.7种豆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J].中国草地,1994(3):62-64. [13] 马剑敏,范红军,朱命炜.中国苜蓿属花粉形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1(3):55-59. [14] 宛涛,卫智军,杨静,等.内蒙古草地现代植物花粉形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5] 许方,许列平,张长胜,等.4种栽培樱桃花粉形态及其壁层次结构的观察[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3(1):32-37. [16] 姚雅琴,蒋选利,郁枫.豆科Leguminosae植物部分属种花粉形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8(2):78-83. [17] 郭芳,郑敏娜,梁秀芝,等.浅谈苜蓿花粉形态特征及观察方法[J].农业科技通讯,2019(6):234-236. [18] 康素红,包满珠,陈龙清,等.梅花品种分类的花粉形态学研究[J].园艺学报,1997(2):67-71. [19] 郑林,陈红,张雷,等.木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品种分类[J].林业科学,2008(5):53-57. [20]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42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1] 耿华珠. 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2] 孙启忠,王宗礼,徐丽君,等.旱区苜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形态室孢粉组.中国植物花粉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24] 宛涛,卫智军,温学媛,等.内蒙古草地植物花粉形态的特点[J].内蒙古草业,1995(Z1):21-23. [25] 王红梅. 不同地理来源野生黄花苜蓿形态学、解剖学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26] 宛涛,卫智军,温学媛,等.十种优良栽培牧草花粉形态的研究[J].草地学报,1995(3):243-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