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20
-
-
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氮营养诊断
- 郝琪, 梁红伟, 王永强, 王富贵, 陈天陆, 王振, 白岚方, 王志刚
-
2024, 52(3):
1-18.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01
【目的】明确氮肥运筹对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以氮营养指数为监测指标诊断土默川平原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氮营养状况的可行性。【方法】检测2022—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两试验地中3个施氮量(0、270、360 kg/hm2)和全生育期3次、5次施氮下玉米氮营养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统计建模的方法,研究玉米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分析各时期玉米冠层氮浓度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并构建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结果】增加施氮量和施氮次数能显著提高玉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增加施氮次数能显著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P<0.05);施氮量从270 kg/hm2增加至360 kg/hm2,年平均产量提高5.79%;施氮次数从3次增加至5次,年平均产量和年平均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15%、22.25%。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为Nc=3.36W-0.22,R2=0.94,P<0.05,验证精度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40%、11.50%和0.20%,模型稳定性较好。通过模型计算,施氮量270 kg/hm2时,对应适宜施氮次数为5次,分别在4叶展期、8叶展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乳熟期以15∶25∶35∶15∶10的比例追施氮肥,玉米产量最优,为14.09 t/hm2;玉米拔节期、9叶展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乳熟期需氮量范围分别为-3.42~15.29、-16.80~22.90、-26.86~62.32、-54.65~85.14和-48.18~111.80 kg/hm2。【结论】适当增加施氮量和施氮次数能显著提高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内蒙古土默川平原玉米拔节期到乳熟期植株氮营养状况,通过该模型还可以计算、推荐合适的施肥量,能够实现玉米生长的按需作业。
-
摘要
(
45 )
PDF (2567KB)
(
11
)
-
东北寒旱区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技术优化
- 田磊, 张悦忠, 孙继颖, 梁红伟, 周一民, 于长生, 艾俊国, 刘玉龙, 吴菲, 苑志强
-
2024, 52(3):
19-28.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02
【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BO-S2∶M2)、4∶4模式(BO-S4∶M4)、4∶2模式(BO-S4∶M2)、6∶4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AO-S2∶M2)、4∶4模式(AO-S4∶M4)6种处理,以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为对照,对各间作模式的生育进程、土地当量比、净效应、补偿效应、选择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间作模式下,大豆生育期与单作大豆相比延迟2~3 d;各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与单作相比作物增产13%~36%;AO-S2∶M2模式净效应达到317.04 kg/hm2,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在各间作模式中,AO-S2∶M2模式的补偿效应最大,且显著高于BO-S2∶M2模式(P<0.05);与优化前相比,AO-S2∶M2模式选择效应增加了46.90%。AO-S2∶M2、AO-S4∶M4与单作玉米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分别增收38.16、9.33 元/hm2;各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增幅为53.39~379.74 元/hm2。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各间作模式综合评价,AO-S2∶M2模式综合评分最高(2.11),其次是AO-S4∶M4模式(0.62)。【结论】种植技术优化后的大豆-玉米2∶2、4∶4间作模式优势突出,其中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间作优势最大,在东北寒旱区更具推广价值。
-
摘要
(
49 )
PDF (1438KB)
(
29
)
-
河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及其高产栽培品种研究
- 刘偲琪, 何忠萍, 包珺玮, 樊秀荣, 高海燕, 张艳, 张红萍, 代丞, 孙秀云, 赵晓宇
-
2024, 52(3):
29-37.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03
【目的】筛选适宜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品种,为玉米单产提升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22—2023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开展,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裂区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处理(D1:9.00万株/hm2、D2:9.75万株/hm2、D3:10.50万株/hm2、D4:11.25万株/hm2、D5:12.00万株/hm2),品种为副处理(斯泰112、粒隆170、明玉268、金园118),分析不同密度对各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核算。【结果】在5个密度下,斯泰112生殖生长较其他品种早熟3 d;在D3密度下,明玉268株高、穂位高最高,分别为3.18、1.33 cm;在D5密度下,明玉268倒伏率和空秆率均最高,分别为30.40%、14.21%;随着密度的上升各品种穂长逐渐下降,在D1密度下斯泰112、粒隆170、明玉268、金园118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10、21.55、18.75、20.85 cm;各品种穂粗差异不显著(P>0.05)。在D1、D2密度下,斯泰112产量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14.68、15.01 t/hm2和27 394、28 017 元/hm2;在D3、D4密度下,粒隆170产量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17.09、17.00 t/hm2和32 504、32 206 元/hm2;在D5密度下,金园118产量和纯收入最高为13.13 t/hm2、23 585 元/hm2。【结论】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为9.00万和9.75 万株/hm2时的高产栽培品种为斯泰112、10.50万和11.25 万株/hm2时为粒隆170、12.00 万株/hm2时为金园118。
-
摘要
(
58 )
PDF (943KB)
(
19
)
-
基于GGE双标图的晋西北黄土高原谷子生产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
- 贾苏卿, 杜艳伟, 禾璐, 徐嘉
-
2024, 52(3):
38-48.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04
【目的】评价山西省晋西北黄土高原春播谷子品种的产量稳定性与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代表性与区分力,为晋西北谷子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谷子品种鉴定试点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GE双标图法对2021、2022年在山西省晋西北黄土高原8个试点参试的12个谷子品种(系)产量稳定性、适应性以及环境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结果】品种(系)、环境以及品种(系)与环境交互作用对谷子产量的影响均表现出极显著水平。8个试点划分为两个生态区,原平、偏关、临县和保德为同一生态区,五寨、静乐和岚县为另一个生态区,兴县两年间的结果不稳定无法区划。12个参试谷子品种(系)中,长农35号和长农47号表现为丰产且稳产,适宜在晋西北黄土高原8个试点种植;长生13号丰产性好但不稳定,适宜在五寨、静乐和岚县种植;晋谷21号稳产性好但产量低;而承15-m328的产量和稳定性均不佳,不适宜在晋西北黄土高原种植。【结论】适宜在山西省晋西北黄土高原种植的丰产稳产谷子品种为长农35号和长农47号。临县、静乐和偏关3个试点具有高区分力和代表性,是较理想的谷子品种鉴定试点;原平、五寨和保德3个试点的区分力强但代表性不足,适合用于筛选稳产性差的谷子品种。
-
摘要
(
43 )
PDF (1407KB)
(
10
)
-
艾草根系DSE菌株与根际功能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
- 乌有汗, 曹露彦, 许明慧, 欧阳瑞培, 石俊庭, 姚庆智
-
2024, 52(3):
49-56.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05
【目的】从艾草(Artemisia argyi)根系及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促生作用的菌种。【方法】分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通辽市采集艾草根系及根际土壤样本,分离纯化共生真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和功能性细菌,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从中筛选具有显著促生效果的DSE菌种和功能性细菌,构建人工菌群,并设置不接菌(A)、单接DSE(B)、单接解磷菌(C)、单接固氮菌(D)、DSE+解磷菌(E)、DSE+固氮菌(F)、解磷菌+固氮菌(G)、DSE+解磷菌+固氮菌(H)8个处理对艾草植株进行回接试验,以筛选最佳菌种。【结果】DSE真菌在艾草根系中的定殖率最高,共生结构主要呈现为链状、条带状、脑状和零散状。在艾草根系中,成功分离出4株DSE,其中菊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在两试验地均为优势菌种。在艾草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36株功能性细菌,分别为26株解磷细菌和10株固氮细菌。解磷细菌中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主,占总分离数的30.50%,其中,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占比为27.20%;固氮细菌中以根瘤菌属(Rhizobium)为主,占总分离数的16.67%,其中,溶纤维根瘤菌(Rhizobium cellulosilyticum)占比为33.30%。B~H处理的艾草生长指标均优于A处理,其中,H处理的促生效果最佳,其茎粗、叶片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4.93%、80.00%、279.17%和251.69%。【结论】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溶纤维根瘤菌(Rhizobium cellulosilyticum)复合接种的促生效果最佳,DSE+解磷菌+固氮菌处理为最佳促生微生物组合。
-
摘要
(
57 )
PDF (950KB)
(
20
)
-
沙棘果实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熊青山, 卫丁一, 温娅娅, 陈清, 刘连荣, 龙春宏, 韩超, 戴小华
-
2024, 52(3):
57-6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06
沙棘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种植,果实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糖类、维生素等,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免疫调节、抗炎和抗肿瘤、皮肤保健等作用。作为药食同源类植物,沙棘果实被应用于食品、医药、农、牧等行业。文章概述了沙棘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旨在为沙棘果实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奠定基础。
-
摘要
(
99 )
PDF (873KB)
(
40
)
-
烤烟初烤阶段喷施不同物料比复合生物制剂对陕南烟叶品质的影响
- 郑杰, 胡鑫, 张傲杰, 王平平, 郭春生, 叶亚军, 龚廷锋, 艾绥龙, 张立新
-
2024, 52(3):
64-75.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07
【目的】分析烤烟初烤过程中喷施复合生物制剂对陕南烟叶品质的影响,为复合生物制剂物料比的选择及烤后烟叶质量的调控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商洛市主栽烤烟品种云烟99上部叶(B2F)为试验材料,设计5%物料比(T1)、4%物料比(T2)、3%物料比(T3)3种复合生物制剂(SXC-4)处理,在初烤阶段变黄期末期(42 ℃)进行喷施,测定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分析。【结果】与CK相比,T1处理下果胶和木质素的降解效果最好,分别降低了58.00%和5.90%;T2处理下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致香物质含量的增加效果最好,分别增加了6.50%和51.80%;T3处理下还原性糖、总糖、莨菪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Amadori化合物含量提升最高,分别为21.00%、17.00%、51.00%、54.80%、2.70%、11.20%,且感官质量得分最高,为60.95;且T3处理果胶和木质素分别降低43.49%、4.50%,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2.90%,处理效果与T1、T2处理相比较差。【结论】烤烟初烤阶段喷施复合生物制剂可改善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烟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提升透发性、降低杂气和刺激性、改善浓度和劲头,感官质量明显提升,其中喷施3%物料比的复合生物制剂可明显提升陕南烟叶品质。
-
摘要
(
42 )
PDF (1137KB)
(
10
)
-
利用HS-SPME-GC-MS法对长叶二裂委陵菜精油成分分析
- 夏永怡, 杨艳慧, 徐志伟, 王瑞刚
-
2024, 52(3):
76-81.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08
【目的】分析长叶二裂委陵菜精油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有机萃取法制备长叶二裂委陵菜精油,采用顶空(HS)-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联用(GC-MS)法对该精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两种制备方法得到的精油中共分离鉴定出113种挥发性物质成分,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烯烃类、酮类、烷烃类和有机酸化合物,其中,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为50.10%;其次为醇类和烷烃类化合物分别为39.24%、8.16%。【结论】长叶二裂委陵菜精油挥发性物质的主要组成为酯类、醇类、烷烃类。
-
摘要
(
35 )
PDF (802KB)
(
5
)
-
藜麦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 王帅, 马强, 张亚峰, 贺连珍, 代璐, 马楠
-
2024, 52(3):
82-87.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09
藜麦具有抗氧化、抗癌、防过敏、控糖、调脂、保护心脑血管等多重健康功效,是一种具有全营养素、高生物活性、多健康功能的杂粮食品,开发空间较大。文章对藜麦蛋白质、氨基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叶酸等复合维生素,Mg、Zn、Fe等矿物质,多酚、黄酮、皂苷及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藜麦的其他功能及开发应用前景,并提出藜麦在大健康产业中的科技攻关建议。
-
摘要
(
56 )
PDF (711KB)
(
35
)
-
毛叶苕子与燕麦混播对作物产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王宣茗, 杨钦忠, 张鹏, 赵沛义, 任永峰, 韩云飞, 杜二小, 张彪, 李树生
-
2024, 52(3):
88-99.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10
【目的】探究内蒙古阴山北麓农业旱作区不同比例毛叶苕子与燕麦混播对作物产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毛叶苕子和燕麦为试验对象,设置单播毛叶苕子(DB1)、单播燕麦(DB2)、80%毛叶苕子+20%燕麦(HB1)、60%毛叶苕子+40%燕麦(HB2)、40%毛叶苕子+60%燕麦(HB3)、20%毛叶苕子+80%燕麦(HB3)6个处理,分别在生育前期、生育中期、生育后期采集0~20、20~40 cm土层样品,分析不同混播处理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结果】HB1、HB2、HB3处理较DB1处理毛叶苕子相对籽粒产量提高1%~11%,较DB2处理燕麦相对籽粒产量提高3%~25%。0~20 cm土层下生育中期,与DB1和DB2处理相比,HB2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9.65%和11.55%(P<0.05)、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11.47%和15.44%(P<0.05),HB1处理脲酶活性提高8.07%和19.41%(P<0.05);HB2处理微生物量碳含量、HB1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95.79、21.02 mg/kg。与DB2处理相比,HB2处理土壤细菌OTU指数显著增加15.79%(P<0.05)、Shannon指数增加5.41%;与DB1处理相比,HB2处理真菌OTU指数增加33.58%(P<0.05)、Shannon指数增加36.50%、Chao1指数增加6.56%。在门水平上,HB2处理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结论】60%毛叶苕子+40%燕麦混播处理为内蒙古阴山北麓农业旱作区较适宜的混播比例,该处理下作物籽粒产量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高,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丰富度与有益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有所提高。
-
摘要
(
48 )
PDF (2083KB)
(
27
)
-
羊粪与腐殖酸对盐碱土壤改良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 张子怡, 王学虎, 苑莹, 沈志峰, 史瑞涛, 黄志浩
-
2024, 52(3):
100-107.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11
【目的】探究增施羊粪与腐殖酸对河北省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方法】于河北省临城县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复合肥(T1)、复合肥+羊粪配施(T2)、复合肥+腐殖酸配施(T3)、复合肥+羊粪+腐殖酸配施(T4)5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的影响。【结果】相较于CK,各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T4处理最大增幅为 154.81%;小麦产量分别显著增加58.52%、89.25%、83.96%、108.81%(P<0.05),其中,T4处理效果最好;可降低土壤pH值、可溶性盐浓度(EC)、容重,T4处理效果最好,最大降幅分别为6.72%、21.75%、7.75%;可提高土壤孔隙度,T4处理最大增幅为33.94%;可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P<0.05),T4处理最大增幅为 142.41%;可提高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量,T4处理最好,最大增幅分别为158.10%、147.32%、117.99%、145.25%。【结论】增施羊粪和腐殖酸有利于提升盐碱地土壤肥力、增加小麦产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总量,可以作为河北省临城县盐碱土改良的有效手段。
-
摘要
(
50 )
PDF (1325KB)
(
8
)
-
纺梭负蝗过冷却能力和低温存活率研究
- 李文博, HAIDER BASHIR NAWAZ, 王自杰, 唐佳威, 杨爽, 陈欢欢, 田睿林
-
2024, 52(3):
108-11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12
【目的】明确纺梭负蝗(Atractomorpha burri)种群的耐寒能力。【方法】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分别测定云南省曲靖市纺梭负蝗各虫态过冷却能力和低温条件下低龄和老龄若虫的存活率。【结果】不同虫态纺梭负蝗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差异显著(P<0.05),卵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16.16、-8.13 ℃;3龄若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高,分别为-8.35、-5.20 ℃。雄性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0.26、-7.18 ℃,低于雌性成虫的-9.00、-7.00 ℃。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在同一虫态不同个体中的变异符合正态分布。3龄若虫和5龄若虫在低温条件下达到50%以上死亡率的温度分别为-7.00、-9.00 ℃。【结论】纺梭负蝗卵期的耐寒性最强,5龄若虫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性,雄性成虫抗寒能力强于雌性成虫。
-
摘要
(
52 )
PDF (1434KB)
(
16
)
-
不同施硒量对黄花菜花蕾硒含量、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周玲玲, 刘书华, 余翔, 孟佳丽, 沈虹, 吴绍军, 田福发, 杨年福, 张黎杰
-
2024, 52(3):
114-120.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13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施硒量对黄花菜花蕾硒含量、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为富硒黄花菜的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长嘴子花、三月花、青冲和大乌嘴4个黄花菜品种,在抽薹期根施硒肥,施硒量分别为150 kg/hm2(Se10)、225 kg/hm2(Se15)、300 kg/hm2(Se20),以不施硒肥为对照(Se0),于2022年6月30日和7月8日分别采摘收获后测定黄花菜花蕾硒含量、品质、产量和硒累积量。【结果】施用硒肥后黄花菜花蕾硒含量和硒累积量均有所增加,并以长嘴子花硒含量和硒累积量最高,分别为 0.031 mg/kg和752.786 mg/hm2;随着施硒量的增加,2次采摘时间的不同黄花菜品种花蕾硒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长嘴子花和三月花的最佳施硒量为150 kg/hm2,花蕾硒含量分别为0.031、0.070 mg/kg和0.010、0.003 mg/kg;青冲和大乌嘴的最佳施硒量为225 kg/hm2,花蕾硒含量分别为0.006、0.015 mg/kg和0.015、0.030 mg/kg。花蕾制干后,干样硒含量与鲜样硒含量呈现倍数关系,倍数为3.47~4.00,与含水量关系一致,制干过程不会对硒含量造成损失;随着施硒量的增加,各品种的花蕾重和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花蕾长和宽的变化各不相同。【结论】适量施用硒肥可以提高黄花菜花蕾硒含量、品质和产量;过量施用硒肥会抑制黄花菜的花蕾重,降低产量。
-
摘要
(
35 )
PDF (747KB)
(
20
)
-
不同露薹长度对洋葱薹产量、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张仕林, 陈微, 潘美红, 李威亚, 惠林冲, 何林玉, 杨海峰
-
2024, 52(3):
121-127.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3.14
【目的】研究洋葱薹不同露薹长度对其产量、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洋葱薹的食用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洋葱薹用品种911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种植,根据洋葱薹露出的长度,分别选取距出叶口处0、5、10、20、30 cm的洋葱薹进行采样,分析不同露薹长度对洋葱薹长、薹粗、单薹鲜重、产量,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酮酸、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FRAP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结果】随着洋葱薹的生长,薹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096 4x+22.751 0,R2=0.987 7;薹粗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35 5x+5.310 9,R2=0.985 5;单薹鲜重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844 4x+4.017 1,R2=0.993 8;产量为2 813.850~11 544.000 kg/hm2。干物质含量为10.590%~12.04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740%~14.330%,可溶性糖含量为69.530~89.160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870~1.170 mg/g,丙酮酸含量为0.065~0.089 mg/g,总酚含量为3.200~4.770 mg/g,总黄酮含量为0.344~0.557 mg/g;与露薹长度0 cm相比,露薹长度在20 cm时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丙酮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7.930%、13.150%、33.850%(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3.260%;可溶性糖、总酚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250%、24.530%(P<0.05)。FRAP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在0~20 cm呈下降趋势,在20 cm处均最小。【结论】洋葱薹越短,平均隶属函数越大,综合营养品质和抗氧化能力越好。但是综合考虑洋葱薹产量、食用性、营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洋葱露薹长20 cm时,为最适宜的采收时期,其产量可达11 544.000 kg/hm2。
-
摘要
(
32 )
PDF (1153KB)
(
6
)
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