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默川平原灌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赵文山, 冯彪, 刘瑞枝, 梁红伟, 于晓芳, 高聚林, 青格尔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38-49.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05
摘要454)      PDF(pc) (1658KB)(197)    收藏
【目的】探索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默川平原灌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深松混耙秸秆还田(SSR)、条深旋秸秆还田(SCR)、深翻粉碎秸秆还田(DPR)和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R)4个处理,以当地农户浅旋秸秆离田(CK)为对照,开展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定位试验,采用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分析其与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以及酶活性等关键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P<0.05);NTR处理显著增加了芽单胞菌门和厚壁菌门丰度( P<0.05),DPR处理中绿弯菌门丰度显著提高( P<0.05)、放线菌门丰度降低;各秸秆还田处理可显著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SSR处理效果最显著。RDA分析发现,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物理化学特性为碱解氮、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紧实度和容重, ArthrobacterGaiellaSolirubrobacterStreptomyces易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结论】秸秆还田对土默川平原灌区土壤细菌群落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小麦对盐碱胁迫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代亚博, 王小兵, 李娟, 路战远, 李兵, 陈文静, 王伟妮, 史学芬, 叶君, 张德健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59-68.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07
摘要305)      PDF(pc) (951KB)(125)    收藏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发展我国经济也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盐渍化会诱导小麦高pH值胁迫、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和氧化损伤,抑制小麦正常生理代谢活动,导致其生长发育受到限制而减产。文章综述了盐碱胁迫对小麦生长、细胞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的影响,阐述了小麦对盐碱胁迫的响应机理,旨在为提高小麦耐盐碱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动态累积与分配差异性研究
马红珍, 王宁, 吴寅, 许海涛, 田媛, 冯晓曦, 许波, 张军刚, 郭海斌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69-83.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08
摘要259)      PDF(pc) (1798KB)(125)    收藏
【目的】研究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动态累积与分配差异性特征,为专用优质玉米品种选育与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驻玉216、驻玉902、驻玉927、郑单958、裕丰303为试验材料,授粉后12 d每隔7 d取果穗内籽粒,烘干至恒重,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分析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动态累积相关关系,比较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与淀粉含量动态累积与分配的差异性。【结果】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春播先急剧下降后平稳变化,夏播先急剧下降后又升高,呈波浪式变化;春夏播玉米籽粒脂肪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淀粉含量随籽粒发育基本呈渐进式增加,蛋脂总量整体呈逐步下降趋势。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与淀粉累积速率动态呈锯齿状变化。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分配春播授粉后12~19 d整体呈现为淀粉>蛋白质>其他>脂肪,授粉后26~47 d基本呈现为淀粉>其他>蛋白质>脂肪;夏播授粉后12~18 d整体呈现为淀粉>蛋白质>其他>脂肪,授粉后19~47 d基本呈现为淀粉>其他>蛋白质>脂肪。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动态累积量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结论】驻玉216、驻玉902、驻玉927、郑单958、裕丰303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动态累积与分配受环境影响较大,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动态累积量互为极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辣椒秸秆原位还田方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薛国萍, 杜金伟, 白红梅, 吴慧玲, 李茂营, 姜伟, 刘景秀, 杨贤举, 宋庆成, 郇志荣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94-105.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11
摘要232)      PDF(pc) (1528KB)(181)    收藏
【目的】探究辣椒秸秆不同原位还田方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辣椒秸秆为试验材料,设置不还田(CK)、秸秆原位还田(C1)、秸秆原位还田+秸秆腐熟菌剂(C2)、秸秆原位还田+石灰氮(C3)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 测序平台对土壤细菌和真菌进行 16S rRNA 和ITS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3种秸秆原位还田方式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 P<0.05)、显著增加土壤pH值( P<0.05);C1、C2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和电导率( P<0.05);C1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磷、速效钾含量( P<0.05);C2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 P<0.05),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P<0.05);C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电导率( P<0.05)。不同处理优势细菌属(相对丰度≥5%)为鞘氨醇单胞菌属( Sphingomonas)、S0134_terrestrial_group、 Longimicrobiaceae,C3处理 Longimicrobiaceae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P<0.05)。不同处理优势真菌属(相对丰度≥5%)为被孢霉属( Mortierella)、锥盖伞属( Conocybe)、毛壳菌属( Chaetomium)、 Myriococcum、陡盖菌属( Clitopilus)、斑褶菇属( Panaeolus)、腐质霉属( Humicola)。C1处理毛壳菌属、 Myriococcum、陡盖菌属相对丰度增加,被孢霉属、锥盖伞属、腐质霉属相对丰度降低;C2处理被孢霉属、毛壳菌属、斑褶菇属相对丰度增加,锥盖伞属、 Myriococcum、腐质霉属相对丰度降低;C3处理锥盖伞属、毛壳菌属相对丰度增加,被孢霉属、 Myriococcum、腐质霉属相对丰度降低。【结论】辣椒秸秆不同原位还田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秸秆原位还田+秸秆腐熟菌剂、秸秆原位还田+石灰氮处理效果优于直接秸秆原位还田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山药多糖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李正钰, 张宇鑫, 赵昕雪, 王艳丽, 李傲强, 公丽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129-134.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13
摘要179)      PDF(pc) (1070KB)(93)    收藏
山药(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又称薯蓣,是传统的药食同源作物。山药多糖是山药中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文章归纳了山药多糖的提取方法,论述了山药多糖的生物活性,并对其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促进山药多糖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南方锈病抗性鉴定
许海涛, 李长红, 王文文, 冯晓曦, 许波, 郭海斌, 张军刚, 王友华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1-10.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01
摘要173)      PDF(pc) (1271KB)(199)    收藏
【目的】研究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表现,为抗南方锈病玉米品种选育提供抗原。【方法】通过春播自然感病、夏播人工接种方法对64份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进行南方锈病的抗性鉴定。【结果】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在64份材料人工接种鉴定中,对照自交系齐319、齐318鉴定为高抗玉米南方锈病,昌7-2、郑58鉴定为高感玉米南方锈病;自交系H025B、K4321鉴定为高抗玉米南方锈病,H0836、H0841、ZMD22、ZMD41、ZMD103、ZMD622鉴定为抗玉米南方锈病。在所有鉴定资源中,高抗和抗性材料分别占6.25%、9.38%,高感和感病材料分别占42.19%、23.44%。【结论】64份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中,自交系H025B、K4321、H0836、H0841、ZMD22、ZMD41、ZMD103、ZMD622呈现高抗和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感玉米南方锈病比较严重和普遍,抗原较为缺乏,但现有自交系种质资源中存有高抗玉米南方锈病的资源,可为选育抗病品种提供重要抗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不同来源淫羊藿的质量评价
何洁, 杨洁, 王仕宝, 丁伟, 崔艳丽, 张萌萌, 黄东萍, 张慧, 何志鹏, 黄文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71-83.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8
摘要162)      PDF(pc) (1145KB)(40)    收藏
【目的】构建不同来源淫羊藿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0批淫羊藿样品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4种黄酮醇苷类成分的含量,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淫羊藿中总黄酮含量,并测定醇溶性浸出物和总灰分。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SPSS 27.0和Simca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来源淫羊藿进行质量评价。【结果】30批淫羊藿样品的最优参考序列关联度、最差参考序列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分别为0.26~0.62、0.35~0.76、0.27~0.6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3个主成分特征值分别为3.179、1.964和1.185,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9.733%、24.554%和14.818%,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9.102%。在聚类分析中,选择平方欧氏距离为5时,其样品分为6类。【结论】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SPSS 27.0和Simca 14.1软件,可以对淫羊藿品质进行较为全面可靠的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小米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马强, 贺连珍, 马楠, 王帅, 代璐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77-82.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9
摘要132)      PDF(pc) (727KB)(238)    收藏
小米具有食疗保健和药用价值。文章对小米蛋白质、脂肪、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和小米多糖、多酚、黄色素、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概述,并围绕小米特色营养成分、功能以及开发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好地挖掘小米综合价值、利用小米资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马铃薯繁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康博洋, 崔丽光, 包珺玮, 杜二小, 梁红伟, 谢锐, 郭斌煜, 姜兰剑, 关潇滢, 韩志刚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29-37.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04
摘要132)      PDF(pc) (1155KB)(175)    收藏
纳米孔测序是基于单分子的第三代基因测序(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TGS)技术,具备无须扩增、便于携带、实时测序、超长读长、可直接测序RNA、检测碱基修饰等特点。近年来,纳米孔测序技术发展迅速,在植物基因组重测序、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细胞器基因组学、表观转录组学等分子植物育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就纳米孔测序技术在国内外马铃薯繁育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不同行距配置对豫西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王成, 郭浩杰, 杜冰, 杨馥熔, 周俊江, 张富厚, 孟超敏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11-18.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02
摘要121)      PDF(pc) (690KB)(203)    收藏
【目的】探究不同行距配置对豫西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豫西地区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该地区主栽品种豫谷18和天粟10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宽窄行T1(23 cm+43 cm)、T2(16 cm+50 cm)和等行距T3(30 cm+30 cm)3种行距,对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豫谷18 在T2处理下株高、叶长、叶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3.90 、39.46、3.28 cm,且株高和叶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P<0.05);穗下节间长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为13.06 cm;茎粗、穗长、穗粗和产量在T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23 mm、21.17 cm、19.56 mm和4 636.80 kg/hm 2。天粟10在T1处理下株高、叶长、叶宽、茎粗、穗长、穗粗和产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2.00 cm、45.80 cm、3.07 cm、8.77 mm、23.17 cm、17.60 mm和4 680.40 kg/hm 2;穗下节间长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为14.07 cm。通径分析表明,对豫谷18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穗粗(0.485),其次是穗长(0.209);对天粟10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穗粗(0.527),其次是茎粗(0.348)。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行距对豫谷18和天粟10的营养品质指标重要程度排序均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结论】以产量为目标时,豫西谷子的行距优选T1(23 cm+43 cm),可增加穗粗;以营养品质为目标时,行距优选T2(16 cm+50 cm),可改善营养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对盐碱土改良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杨旸, 赖黎明, 王靖, 付艳秋, 师瑞杰, 高乐乐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50-58.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06
摘要118)      PDF(pc) (777KB)(28)    收藏
【目的】探究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养分含量以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土壤改良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22年6—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试验基地开展,设置不施肥和生物炭(CK)、农民常规施化肥(CF)、常规施化肥配施生物炭(CFC)、30%有机肥替代化肥配施生物炭(MFC)、50%有机肥替代化肥配施生物炭(OFC)5个处理,分析各处理对盐碱土壤pH值、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碱化度、可溶性盐离子含量、养分含量以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各处理土壤pH值无显著差异( P>0.05),CFC、MFC、OFC处理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83%、78%、73%( P<0.0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提高38%、57%、53%( P<0.05),MFC、OFC处理土壤碱化度显著降低40%、36%( P<0.05);MFC、OFC处理土壤K +含量显著提高100%、138%( P<0.05),Ca 2+含量显著提高61%、66%( P<0.05),Mg 2+含量显著提高71%、238%( P<0.05),SO 4 2-含量显著降低11%、12%( P<0.05),Na +含量显著降低6%、3%( P<0.05)。CFC、MFC、OFC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 P<0.05),其中,MFC处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13、69.33、11.74、156.46 mg/kg;OFC处理土壤全磷、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为0.49、13.44 g/kg。与CK相比,MFC处理向日葵单盘籽粒重显著提高30%( P<0.05)、百粒重显著提高22%( P<0.05),产量最高(3 362.26 kg/hm 2)。【结论】30%有机肥替代化肥配施生物炭处理能显著提高盐碱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K +、Ca 2+、Mg 2+含量及养分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碱化度和SO 4 2-、Na +含量,显著提高向日葵产量,适宜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改良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区系及群落多样性研究
张辛阳, 刘莉, 李舒玲, 林鸿雁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113-119.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12
摘要111)      PDF(pc) (615KB)(97)    收藏
【目的】探明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区系和群落多样性,为公园建设和维护提供本底数据。【方法】通过线路调查法和生态学样方法对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依据植物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划分标准对植物区系类型进行划分,运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公园内共有植物78科162属190种,其中,78科可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和2个分布区变型、162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5个分布区变型、190种可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热带分布型占比略大于温带分布型。公园内典型植物群落有26种,Patrick丰富度指数为4~26,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431 4~0.925 8,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0.961 1~2.916 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61 5~0.938 0。【结论】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内植物物种组成较为丰富,植被群落类型多样化,植物区系中热带属性要略高于温带属性,符合公园所处的亚热带气候区域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花生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焦灰敏, 桑玉伟, 何宗铃, 水涌, 朱金成, 王睿, 王志军, 马盼盼, 王亮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22-30.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3
摘要107)      PDF(pc) (711KB)(216)    收藏
【目的】筛选适宜新疆南疆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方法】以引进的19个花育系列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和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测定,并对所有参试品种进行变异性、相关性、灰色关联度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参试花生品种的主茎高、侧枝长、结果枝数、百果重和百仁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18、0.509、0.508、0.646、0.649;灰色关联度排序前5位为主茎高>侧枝长>百果重>结果枝数>百仁重。聚类分析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为第I类,其中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枝数、百果重、百仁重、单株生产力和产量均高于其他3类。【结论】主茎高、侧枝长、百果重、结果枝数和百仁重对花生产量的影响较大,可以作为花生引种筛选和高产育种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品系对二斑叶螨捕食功能的研究
李霞, 乌恩, 赵文君, 李志平, 李桂英, 郭晓晴, 张晓虹, 常静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94-102.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10
摘要106)      PDF(pc) (866KB)(97)    收藏
【目的】明确巴氏新小绥螨( Neoseiulus barkeri)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性品系对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探究防治潜力。【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观察小室法测定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品系雌成螨对二斑叶螨3个发育阶段(卵、若螨、成螨)的捕食功能及搜寻效应。【结果】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品系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类型均为Holling-Ⅱ型,且对二斑叶螨卵、若螨和成螨的捕食量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猎物密度增长而增加,捕食量达到最大后趋于平衡。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对二斑叶螨卵和成螨的处理时间分别为0.017 7 d和0.026 9 d,均短于敏感品系(0.018 8 d和0.029 5 d);攻击速率分别为2.253 6和1.158 6,均快于敏感品系(2.302 9和1.629 2)。巴氏新小绥螨抗高效氯氟氰菊酯品系对二斑叶螨卵和成螨的捕食能力( a/Th)和搜寻效应较敏感品系更优。【结论】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药性品系对二斑叶螨卵和成螨有非常好的捕食能力,可与减量化学药剂共同应用于田间防治二斑叶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陆地棉CRK基因家族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裴洪伟, 索佳慧, 武海娜, 孙正文, 张艳, 杨君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1-12.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1
摘要102)      PDF(pc) (5369KB)(226)    收藏
【目的】鉴定分析陆地棉( Gossypium hirsutum)富含半胱氨酸类受体激酶(CRK)基因家族成员,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在陆地棉农大棉8号基因组中鉴定 GhCRK基因家族,并进行蛋白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和遗传进化分析。基于基因表达数据挖掘潜在的黄萎病抗性基因,并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抗病功能鉴定。【结果】在陆地棉农大棉8号基因组中共鉴定到50个 GhCRKs,分布在14条染色体上,编码蛋白长度为390~1 77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43.15~196.66 kDa,平均等电点为6.94,大多定位在细胞质膜。蛋白结构域分析显示,90%的 GhCRKs(45个)含有2个Stress-antifung结构域。在 GhCRKs启动子区鉴定到植物激素顺式响应元件茉莉酸甲酯、脱落酸、水杨酸等7类。筛选出14个受大丽轮枝菌诱导发生显著上调表达的 GhCRKs,且 GhCRK08和 GhCRK33沉默后,陆地棉黄萎病症状更严重、病情指数显著增高。【结论】陆地棉农大棉8号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 CRKs,其中14个为潜在重要的黄萎病抗性候选基因,进一步明确了 GhCRK08和 GhCRK33的抗病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平安系列小麦品种(系)穗发芽抗性鉴定及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吕庆丰, 朱昌涛, 王刚, 吕元丰, 闫泽东, 张珍, 张立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13-21.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2
摘要92)      PDF(pc) (1019KB)(133)    收藏
【目的】了解平安系列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及遗传组成。【方法】通过整穗发芽法对14个平安系列品种(系)的穗发芽特性进行分析,并用5个抗穗发芽基因的分子标记对穗发芽抗性基因来源进行检测。【结果】14个品种(系)中,平安11号相对穗发芽指数为0.19,达到抗穗发芽水平;平安658和平安701相对穗发芽指数分别为0.35和0.37,达到中抗穗发芽水平。抗穗发芽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 TaPHS1基因在3个位点(-222、+646、+666)组成的单倍型相对穗发芽指数从低到高依次为CGAC<TGAC<TGAT<TATT,平安11号具有抗穗发芽能力最好的单倍型 TaPHS1抗穗发芽基因,平安901等7个小麦品种(系)含有 TaVp1 B3抗穗发芽基因,平安12等4个小麦品种含有 PM19 A-1抗穗发芽基因,14个小麦品种(系)均不含 Dorm-1和 Tamyb10- D抗穗发芽基因。【结论】平安11号是唯一具有抗穗发芽单倍型CGAC的品种,可用于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和发掘抗穗发芽新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马铃薯薯皮中龙葵素提取方法的优化研究
聂利珍, 郝雅婷, 常悦, 席先梅, 郭俊婷, 王瑞刚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47-59.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6
摘要91)      PDF(pc) (2104KB)(136)    收藏
【目的】建立马铃薯薯皮中龙葵素的高效提取方法,探索马铃薯薯皮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综合利用龙葵素作为植物源农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马铃薯薯皮作为试验材料,比较、优化超声波结合生物酶提取法、酸性酶溶液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酸水提取法4种提取龙葵素主要成分的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对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分析,建立超声波结合生物酶提取龙葵素的方法。【结果】4种不同提取龙葵素的方法中,提取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超声波结合生物酶提取法>酸性酶溶液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酸水提取法,其中超声波结合生物酶提取法的龙葵素提取量最高,α-卡茄碱的含量为8.949 mg/g DW、α-茄碱的含量为8.058 mg/g DW,提取率达到0.850%。根据响应面分析结果,建立优化后的回归方程模型( Y 总含量=2.64-0.56× A-0.31× B+0.20× C+0.19× AB-0.11× AC+0.53× BC-0.74× A 2-0.59× B 2-0.50× C 2),以总含量最大值为优化目标,得到预测的最优条件为加酶量为1.30%、酶解时间为1.35 h、乙醇体积分数为70.40 %,在该条件下实际龙葵素提取物总含量为3.149 mg/g DW,与预测值总含量2.814 mg/g DW相差在5%范围内,证实了预测值和试验值之间的良好相关性。【结论】首次建立了超声波结合生物酶提取马铃薯薯皮中龙葵素的方法,响应面分析优化得到的最佳提取方法较为合理,该方法提取效率较高,可用于龙葵素的工业化提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不同清选工艺对甜菜单胚种质量的影响研究
张辉, 张必周, 孙梦媛, 付增娟, 赵尚敏, 鄂圆圆, 张自强, 王良, 李晓东, 郑文哲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1-10.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1
摘要89)      PDF(pc) (1007KB)(144)    收藏
【目的】有效提升甜菜单胚种种子丸粒化加工质量,探究单胚种种子清选工艺,为实现甜菜单胚种的种子丸粒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设置不同试验参数,分析比较原始种粒径大小、磨光处理、磨光条件、比重筛选及水选对甜菜单胚种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原始种分级处理可以提高甜菜种子粒径大小的均一性,与未分级处理原始种相比也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P<0.05)。磨光处理经筛选分级后,磨光种和复磨种的发芽率显著( P<0.05)高于原始种(粒径4.75~5.25 mm),复磨2次发芽率最高(89.30%),显著高于复磨1次和其他磨光种( P<0.05);磨光处理后,种子千粒重和脱壳率与原始未磨光种子相比差异显著( P<0.05)。不同磨光条件的筛选结果表明,磨光强度处理中,分级磨光种2.0~2.5 mm、2.5~3.0 mm、3.0~3.5 mm的发芽势、发芽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且频率35 Hz均显著高于40 Hz( P<0.05);频率35 Hz、时间3 min和频率45 Hz、时间1 min种子发芽率较高,适合甜菜单胚种种子磨光。比重筛选结果表明,比重2的发芽率和千粒重最高,分别为85.00%和9.62 g,其中,发芽率显著高于除比重3以外的其他种子( P<0.05),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种子( P<0.05)。水选试验结果表明,水选+回干18 h后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最高,分别为91.25%、92.75%,显著高于其他干燥条件( P<0.05),且此时的含水量为10%。【结论】甜菜单胚种原始种子依次经过除杂、分级、磨光、比重筛选、水选等一系列清选工艺后,可以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有助于甜菜单胚种子丸粒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春小麦SPAD值估测研究
张鹏, 王砚涵, 吴强, 李赛如, 张永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120-134.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13
摘要88)      PDF(pc) (2253KB)(30)    收藏
【目的】探究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春小麦SPAD值的无损估测,建立小田块尺度上的春小麦SPAD值估测模型。【方法】利用多光谱无人机获取2022年内蒙古河套地区春小麦冠层多光谱数据,并提取5种植被指数,通过分析植被指数与植株SPAD值的相关性,结合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随机森林回归(RFR)构建春小麦关键生育时期SPAD值估测模型,并筛选各时期SPAD值最优估测模型。【结果】通过与5种植被指数配对来确定最佳模型,在春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这15种组合方法均可对SPAD值进行估测。对3种建模方法的最优模型进行比较发现,NDVI+RFR模型在估测春小麦SPAD值方面具有最高的准确性和良好的鲁棒性,其 R 2=0.96,RMSE=0.19。【结论】利用无人机估测春小麦的SPAD值是可行的,最优模型为NDVI+RFR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不同引发剂对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孙梦媛, 张必周, 张辉, 张惠忠, 张自强, 王良, 付增娟, 赵尚敏, 鄂圆圆, 郑文哲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60-67.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7
摘要88)      PDF(pc) (1086KB)(151)    收藏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赤霉素(GA)、褪黑素(MT)和水杨酸(SA)引发处理对甜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甜菜种子引发剂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自育甜菜品种NT39106为试验材料,采用GA(50、100、200和300 mg/L的赤霉素)、MT(50、100、200和300 μmol/L的褪黑素)和SA(50、100、200和300 mg/L的水杨酸)引发处理8 h,以未引发处理为对照(CK),分析各处理下甜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不同浓度赤霉素(GA)、褪黑素(MT)和水杨酸(SA)引发处理的甜菜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显著高于CK( P<0.05)。随着3种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对甜菜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00 mg/L GA处理的效果最佳,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高达91.00%、93.67%,其次为SA处理,均优于MT处理。与CK相比,不同浓度的GA、MT(除300 μmol/L处理)和SA处理均明显增加了甜菜幼苗的平均芽长和鲜重,尤其是100 mg/L GA处理,其平均芽长和鲜重分别为5.43 cm、0.37g/10株。【结论】100 mg/L赤霉素(GA)引发甜菜种子的萌发效果最佳,对甜菜幼苗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种衣剂和生物菌剂对连作大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
刘坤雨, 刘威, 谷雪菲, 赵晓宇, 王雪娇, 姚建军, 车有维, 高圆丽, 王伟, 李强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31-38.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4
摘要87)      PDF(pc) (921KB)(103)    收藏
【目的】探究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豆主产区种衣剂和生物菌剂的使用对连作大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为消减大豆连作障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蒙科豆8号为试验材料,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连作地块上设置多福克种衣剂包衣(DFK)、亮盾种衣剂包衣(LD)、锐胜种衣剂包衣(RS)、生物种衣剂包衣(BIO)、丛枝菌根真菌拌种(AMF)、大豆根瘤菌拌种(SR)和清水拌种(CK)7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生育期内连作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根瘤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规律、生长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生育期内各处理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根瘤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鼓粒期(R6)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R6期各处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54%~39.40%,增幅次序为LD>SR>AMF>BIO>RS>DFK;根瘤干物质积累量增加8.80%~187.71%,增幅次序为AMF>SR>LD>BIO>RS>DFK。各处理(除LD处理外)地上部干物质快速积累期的起始时间( t 1)较CK延迟,各处理根瘤 t 1较CK提前;DFK、RS处理地上部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 Δt)较CK更长,各处理根瘤 Δt较CK更长;LD、RS、BIO、AMF、SR处理地上部干物质快速积累期的平均积累速率( V mean)较CK更快,AMF、SR处理根瘤 V mean较CK更快。种衣剂包衣处理和生物菌剂拌种处理均能增加连作大豆产量,LD、BIO、AMF、SR处理较CK分别显著增产13.55%、12.98%、12.81%、7.80%( P<0.05)。【结论】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豆主产区,使用亮盾种衣剂包衣和丛枝菌根真菌拌种处理下连作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根瘤干物质积累量较高,连作大豆增产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消减大豆连作障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不同类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兰慧青, 张婷婷, 梁俊梅, 张君, 李虹谕, 安昊, 侯建伟, 郭雪娇, 张诗雨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83-93.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10
摘要85)      PDF(pc) (1584KB)(101)    收藏
【目的】探究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区不同类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马铃薯种植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施氮磷钾肥(NPK)、NPK+液体有机肥(NPK+LM)、NPK+颗粒有机肥(NPK+GM)、NPK+羊粪有机肥(NPK+SM)和NPK+生物有机肥(NPK+BM)5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长指标、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NPK+BM处理马铃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商品薯数、单薯重、商品薯率最高,分别为30.83 t/hm 2、20.34 t/hm 2、8.47万个/hm 2、162.86 g/个、65.96%;块茎膨大期马铃薯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最高,分别为82.89 cm和8.06,且与NPK处理相比差异显著( P<0.05);收获期马铃薯茎、叶、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为75.51、67.36、145.81 g/株;收获期植株氮、磷、钾吸收量最高,分别为296.83、36.09和285.92 kg/hm 2。NPK+LM处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28.95 kg/(hm 2·mm);NPK+BM处理次之,为113.87 kg/(hm 2·mm)。NPK+BM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137.33 mg/kg,土壤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含量较高,分别为25.53 mg/kg、88.68 mg/kg、22.95 g/kg。【结论】NPK+生物有机肥处理能有效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效率、增加产量,对维持土壤健康状态具有积极作用,可作为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区较适宜的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组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 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型变过程中的表达谱分析
石慧娟, 李艳艳, 王莉莉, 霍志家, 庞保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19-28.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03
摘要84)      PDF(pc) (1162KB)(10)    收藏
【目的】揭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 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 OasiCSP4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亚洲小车蝗雌、雄虫分别在群居型散居化处理和散居型群居化处理0、1、6、12、24、72 h后解剖为头、胸、腹、翅、触角、前足、中足、后足8个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雌、雄虫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的 OasiCSP4表达谱并对其表达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在群居型散居化处理过程中,雄虫前足 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 P<0.05);处理0、6、24、72 h雌虫前足 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 P<0.05),处理1 h雌虫头部 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最高,处理12 h雌虫中足 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 P<0.05);雄虫头、触角和中足 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处理6 h雄虫翅、前足和雌虫头、翅、触角、前足 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最高。在散居型群居化处理过程中, OasiCSP4在雌虫前足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其他组织相比差异显著( P<0.05);除处理0、1、72 h OasiCSP4在雄虫中足高表达外,其他处理时间下均在雄虫前足高表达; OasiCSP4在雄虫头、翅和雌、雄虫触角、前足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处理6 h雌虫头和中足 OasiCSP4相对表达水最高。【结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 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过程中差异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ISSR的8个羊肚菌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于海宾, 鲍红春, 李小雷, 任益芳, 宗海龙, 庞杰, 于传宗, 王燕春, 张文光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21-28.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3
摘要83)      PDF(pc) (950KB)(207)    收藏
【目的】明确羊肚菌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和多样性,为选育适宜内蒙古西部地区栽培的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A3、赵二六、羊贵妃、金秋、DY008、A芦、001、内石林8个羊肚菌菌株为试验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8个羊肚菌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和遗传多样性比较。【结果】利用100条ISSR引物对8个羊肚菌菌株进行PCR检测,筛选出12条ISSR引物,扩增出DNA条带76条。其中,有效条带59条,多态性比率为75.83%。基因多样性指数( H)为0.206 6,Shannon′s信息指数( I)为0.330 0。供试菌株的遗传距离变幅最大的为1.072 6;在GS值约为0.38时,将菌株分为5个类群。【结论】供试羊肚菌菌株之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连作对菠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张佳, 李正男, 张磊, 廉勇, 付崇毅, 王永, 孙平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95-107.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10
摘要83)      PDF(pc) (1945KB)(121)    收藏
【目的】探究菠菜连作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方法】对菠菜种植1年(1Y)和连续种植2年(2Y)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同时采用PacBio全长多样性测序分析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比较2Y和1Y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同时利用冗余分析法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连作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P<0.05),2Y土壤pH值和全氮、全磷、有效磷、铵态氮、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1Y土壤( P<0.05),电导率和全钾、速效钾、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1Y土壤( P<0.05)。冗余分析表明,全钾是影响菠菜连作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2Y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Chao1指数、Richness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均高于1Y土壤,与碳、氮循环,纤维素降解,农药和塑料降解以及镰刀菌属( Fusarium)相关的病原菌含量在2Y土壤中显著增加( P<0.05),而具有拮抗活性的溶杆菌属( Lysobacter)生防菌含量显著降低( P<0.05)。【结论】连续2年种植下的菠菜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病原菌含量增加、生防菌含量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新疆辣椒农药残留风险分析
李晓龙, 翟银成, 苏丽娅·阿依地提, 张学超, 沈婷婷, 王艳, 范盈盈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106-115.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12
摘要82)      PDF(pc) (1094KB)(165)    收藏
【目的】明确农药种类和残留对新疆辣椒的影响,探究新疆辣椒中残留农药种类和残留风险水平。【方法】以2023年新疆9个县(市)的52份样品为研究对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辣椒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并通过急性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分析,评估所检出的农药残留对辣椒质量安全的危害水平。【结果】52份样品共检出29种残留农药,其中禁限用农药4种,所有残留农药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值在0.000 000 01%~0.001 425 60%、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值在0.007 613 333%~19.820 044 440%,远低于100%,表明残留农药的慢性和急性膳食风险极低,处于安全水平。通过分析农药残留风险指数可知,52份辣椒样品中没有高风险样品,有4个中风险样品,其余样品均处于低风险及以下水平。【结论】新疆辣椒农药残留风险整体较低,质量安全状况整体良好,但之后仍需要加强对农药的规范使用和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59份番茄种质对3种病毒的抗性研究
孟彻, 高婧, 杨永青, 付崇毅, 廉勇, 李正男, 刘燕, 张磊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29-37.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4
摘要82)      PDF(pc) (1707KB)(147)    收藏
【目的】筛选抗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asaic virus,ToM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番茄种质,为内蒙古自治区番茄抗病毒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六叶期番茄叶片为试验材料,分析59份番茄种质抗ToMV、TSWV和TYLCV特性,并进行DNA提取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抗TYLCV的种质9份,其中,樱桃番茄1种、草莓番茄1种、鲜食番茄7种;抗TSWV的种质5份,其中,樱桃番茄3种、草莓番茄2种;抗ToMV的种质14份,其中,草莓番茄3种、鲜食番茄11种。【结论】59份番茄种质中,具有病毒抗性的鲜食番茄占30.51%、草莓番茄占10.17%、樱桃番茄占6.78%;具有抗ToMV种质14份、抗TSWV种质5份、抗TYLCV种质9份,因此含抗病基因的种质占47.4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艾蒿浸提液化感物质的纯化与鉴定
徐松鹤, 田慧英, 彭莉原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49-58.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6
摘要78)      PDF(pc) (1085KB)(25)    收藏
【目的】对艾蒿浸提液化感物质进行纯化与鉴定。【方法】采用纯净水作为溶剂提取艾蒿根、茎、叶中的化学成分,并用GC-MS定性、定量测定其中的酸性、中性和碱性成分。【结果】艾蒿浸提液不同部位检测出的物质不同,其中,酸性成分38种,根部所含种类最多(20种);中性成分21种,茎部所含种类最多(10种);碱性成分21种,叶部所含种类最多(9种)。根部和茎部含有较多的有机酸类物质与烯类物质,如5-(1-甲基亚乙基)-1,3-环戊二烯、2,3-二氧代二乙酰基丁腈和顺-双环[4.2.0]辛-3,7-二烯。【结论】艾蒿根和茎可能是其化感物质产生的主要部位,产物多为有机酸类物质与烯类物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基因定位分析
张梦蕾, 王萍, 廉勇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38-48.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5
摘要72)      PDF(pc) (1347KB)(35)    收藏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遗传规律及基因定位,为籽用美洲南瓜抗性品种的亲本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3份甜瓜国际通用鉴别寄主对白粉病生理小种进行鉴定;以抗白粉病品种M2作为母本和感白粉病品种F4作为父本构建六世代群体,通过卡方适性检验分析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的遗传规律;通过F2分离群体创建抗、感病池和两个亲本池,利用BSA-seq和InDel分子标记初步定位抗病基因。【结果】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生理小种为2US;F2分离群体植株遗传特性呈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抗白粉病性状由1对单主效显性基因控制。籽用美洲南瓜抗病基因关联到3个相关的候选区域,总长度为3.41 Mb,包含468个基因。在候选区域内将籽用美洲南瓜的抗白粉病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0连锁群上,两端连锁标记为pm10-8和pm10-1。【结论】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在标记pm10-8和标记pm10-1之间,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20.5 cM和17.1 cM,该区域内共包含27个候选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哈茨木霉与枯草芽孢杆菌对海红果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淡振荣, 王洁琼, 刘子贤, 张志华, 赵洪, 杨靖芸, 华小梅, 贺利兵, 钟子君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103-112.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11
摘要71)      PDF(pc) (1176KB)(86)    收藏
【目的】探究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接种对海红果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海红果幼苗作为试验对象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施用无菌水(CK)、接种哈茨木霉菌液(TH)、接种枯草芽孢杆菌菌液(BS)、哈茨木霉菌液与枯草芽孢杆菌菌液混合接种(TB)4个处理,分析接种后30 d和60 d对海红果幼苗生长指标,叶片SPAD值、气体交换参数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TH、BS、TB处理均促进了海红果幼苗的生长、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TB处理效果最佳。与CK相比,接种30 d和60 d,TB处理幼苗株高、茎粗、叶片数、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长分别显著增加16.52%、7.43%、23.81%、13.71%、21.44%、31.06%和16.27%、16.54%、18.06%、9.36%、15.41%、24.18%( P<0.05);幼苗叶片SPAD值显著增加13.38%和10.85%( P<0.05),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 2浓度分别显著增加14.08%、14.08%、31.03%、9.84%和11.88%、27.13%、14.95%、10.92%( P<0.05),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0.93%、30.10%、42.00%、21.52%、23.71%和21.21%、22.52%、35.39%、18.18%、18.11%( P<0.05);接种60 d,MDA含量显著下降9.54%( P<0.05)。【结论】哈茨木霉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接种可以有效促进海红果幼苗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鹰嘴豆黄酮类化合物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及其体外药效评价
海婷玉, 卫丁一, 丁昱, 熊青山, 何子涵, 戴小华, 吴星霖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59-70.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7
摘要70)      PDF(pc) (1826KB)(43)    收藏
【目的】建立鹰嘴豆黄酮类化合物有效成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通过抑菌试验评价鹰嘴豆和鹰嘴豆总黄酮的体外药效。【方法】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 Zorbax SB-C 18(4.6 mm×150.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A(甲醇)∶B(0.5%磷酸溶液)=45∶55,以0.8 mL/min流速进行等度洗脱,柱温3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进行验证。通过滤纸片扩散法、牛津杯法、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鹰嘴豆(100 mg/mL)和鹰嘴豆总黄酮(20 mg/mL)的抑菌效果。【结果】等度洗脱后,共分离出芦丁、柚皮苷二氢查尔酮、槲皮素3种黄酮成分,其色谱峰在30 min内均分离度良好,线性范围为0.003 75~0.060 00 mg/mL( R 2为0.996~0.999);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芦丁含量为0.032 mg/g,柚皮苷二氢查尔酮含量为0.052 mg/g,槲皮素未检出。抑菌效果试验表明,滤纸片扩散法和牛津杯法检测鹰嘴豆和鹰嘴豆总黄酮均未出现抑菌圈,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孔板均浑浊。【结论】本试验选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一定可靠性,适用于鹰嘴豆中芦丁和柚皮苷二氢查尔酮2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测定;通过3种抑菌方法验证,鹰嘴豆和鹰嘴豆总黄酮均未出现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秋播杂交组合大葱筛选试验
周欣阳, 刘晓蕊, 刘湘萍, 付崇毅, 廉勇, 曹继龙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11-20.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2
摘要69)      PDF(pc) (1086KB)(29)    收藏
【目的】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秋播杂交组合大葱。【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培育的杂交组合大葱H2201、H2202、H2203、H2204、H2205、H2206、H2207、H2208、H2209、H2210、H2211、H2212、H2213、H2214和H2215为试验材料,以山东大葱(CK1)和内葱二号(CK2)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杂交组合大葱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并利用个案排秩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农艺性状中,大葱H2214株高、单株重、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13.97 cm、307.34 g、63 620.14 kg/hm 2;大葱H2204假茎横径最大,为2.56 cm;大葱H2201假茎长最长,为48.83 cm。品质指标中,大葱H2214大蒜素含量最高,为2.19 μg/g FW;大葱H2204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为89.60 mg/g FW;大葱H2211维生素C含量较高,为118.57 μg/g FW;大葱H2207粗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56.54 mg/g FW、164.89 μg/g FW。15份杂交组合大葱中,综合评价排名前5的依次为H2214、H2204、H2211、H2207、H2201。【结论】综合性状较好的杂交组合大葱为H2214、H2204、H2211、H2207、H2201,其中H2214综合性状更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寄主植物代谢物对沙葱萤叶甲取食的影响
李金蔚, 李玲, 李娜, 庞保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4): 84-93.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4.09
摘要69)      PDF(pc) (1236KB)(63)    收藏
【目的】揭示寄主植物代谢物对沙葱萤叶甲取食量和取食偏好的影响。【方法】选取沙葱萤叶甲寄主植物的6种代谢物(3种次级代谢物,分别为异槲皮苷、异黄酮和芦丁;3种初级代谢物,分别为 D-半乳糖、β -D-葡萄糖和 L-鼠李糖),以10% DMSO溶液分别配制0.01 mmol/L(低浓度)、0.10 mmol/L(中浓度)和1.00 mmol/L(高浓度)6种代谢物处理液浸泡韭菜,饲喂沙葱萤叶甲,以饲喂10% DMSO溶液浸泡的韭菜为对照组,测定沙葱萤叶甲(幼虫、成虫)对不同寄主代谢物的取食量;应用二项叶碟选择法研究沙葱萤叶甲对不同代谢物及不同浓度处理组的取食偏好。【结果】沙葱萤叶甲幼虫对高浓度异槲皮苷处理的取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对中、高浓度 L-鼠李糖处理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沙葱萤叶甲成虫对低、中浓度异黄酮和低、高浓度 L-鼠李糖处理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沙葱萤叶甲幼虫对中、高浓度异黄酮,高浓度芦丁和低浓度β -D-葡萄糖处理的取食偏好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而对低浓度 L-鼠李糖处理的取食偏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沙葱萤叶甲成虫对高浓度异槲皮苷处理的取食偏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而对高浓度异黄酮、芦丁和 D-半乳糖处理的取食偏好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寄主植物代谢物对沙葱萤叶甲取食的影响与代谢物种类、含量以及沙葱萤叶甲的发育阶段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摄食类群
张泽鹏, 王海宇, 金洪宇, 鲁万桥, 邢世通, 李雷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126-134.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14
摘要66)      PDF(pc) (1186KB)(17)    收藏
【目的】探究黑龙江省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摄食类群,为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22年10月在乌裕尔河12个采样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其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并通过功能摄食类群均匀度指数( jFD)评价乌裕尔河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13个,隶属于4门14目25科51种(属),水生昆虫种类最多,共33种(占总种类数的64.71%);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和总平均丰度分别为13.39 g/m 2和59.42 ind./m 2;优势种为中华小长臂虾( Palaemonetes sinensis)、直突揺蚊属一种( Orthoclidius sp.)、小划蝽( Micronecta quadriseta)和揺蚊属一种( Chironomus sp.)。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划分为4组,且存在极显著的空间差异(Global R=0.80, P<0.001)。该流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为主(相对丰度占物种总丰度的35.48%),其次为撕食者、捕食者、刮食者和滤食者,相对丰度分别占物种总丰度的25.39%、20.48%、13.04%、5.61%。12个采样点功能摄食类群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72。【结论】秋季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为主,且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变温条件和赤霉素处理对金莲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高新磊, 刘利红, 丁尚奇, 王秀艳, 刘凤玲, 宋建垒, 秦立金, 王晓娟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68-76.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8
摘要66)      PDF(pc) (773KB)(136)    收藏
【目的】探究不同变温条件、赤霉素浓度、浸泡时间对金莲花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为金莲花种子萌发活力条件筛选及其播种提供参考。【方法】以2021年采集的金莲花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0、100、250、500、800、1 000、1 500 mg/L)浸泡24、48 h,并模拟田间温度变化设置不同变温条件(15/5、20/10、25/15、25/20、30/20、30/25 ℃)进行发芽试验,对金莲花种子的萌发时间以及25/20 ℃变温条件下不同赤霉素浓度、浸泡时间和浸泡24 h处理下不同变温条件、赤霉素浓度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进行差异分析。【结果】25/20 ℃变温条件下250 mg/L赤霉素浸泡24、48 h处理,30/25 ℃变温条件下250 mg/L赤霉素浸泡24 h处理和800、1 000 mg/L赤霉素浸泡48 h处理金莲花种子萌发开始时间较短,均为6 d。25/20 ℃变温条件下,500、800 mg/L赤霉素浸泡48 h处理金莲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浸泡24 h处理( P<0.05);在同一浸泡时间下,250、500 mg/L赤霉素处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较高。浸泡24 h处理下,20/10、25/15、25/20 ℃变温条件下,250 mg/L赤霉素处理的金莲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赤霉素浓度处理( P<0.05);250 mg/L赤霉素处理下,25/20 ℃变温条件下金莲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变温条件( P<0.05)。【结论】金莲花种子萌发对变温条件和赤霉素浓度处理的敏感性有所不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以及赤霉素浓度处理均不利于金莲花种子的萌发;在浸泡24 h、25/20 ℃变温条件下,250 mg/L赤霉素处理能够更好地提升金莲花种子的萌发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黄瓜枯萎病拮抗芽孢杆菌PSYC4的筛选及鉴定
苏洁文, 彭晨, 管利, 孙星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39-46.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5
摘要66)      PDF(pc) (1134KB)(35)    收藏
【目的】获得高效拮抗黄瓜枯萎病的生防菌。【方法】采用牛津杯法从黄海海域海水样品中筛选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温室测定其对黄瓜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并对影响最小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6株,分别为PSYC4、PSYC22、PSYC24、PSYC161、PSYC162、PSYC132,其中菌株PSYC4对黄瓜种子发芽出苗影响最小,发芽率为91.67%,出苗率为100%。经鉴定,PSYC4为短小芽孢杆菌( Bacillus pumilus),对黄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具有较强拮抗效果,其抑菌率为69.11%。【结论】菌株PSYC4能有效抑制黄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显著的生防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内蒙古黄土高原区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响应曲线及产量的影响
白梓辰, 高宏艳, 李玉义, 杜二小, 李保成, 王艳丽, 赵沛义, 刘勇, 张德全, 王伟妮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6): 116-125.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13
摘要57)      PDF(pc) (1207KB)(128)    收藏
【目的】探究不同限量补灌对内蒙古黄土高原区玉米光响应曲线和产量的影响,明确该地区玉米合理的补灌制度。【方法】试验于2021—2022年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果园进行,全生育期设置900 m 3/hm 2(W1)、1 050 m 3/hm 2(W2)、1 200 m 3/hm 2(W3)、1 350 m 3/hm 2(W4)和1 500 m 3/hm 2(CK)5个补灌量,于玉米播后苗前定额滴灌225 m 3/hm 2、灌浆期定额滴灌150 m 3/hm 2、拔节期和抽雄期等额递增滴灌(递增梯度为75 m 3/hm 2),研究不同补灌量对玉米全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灌浆期光响应曲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补灌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抛物线状,在抽雄期最高。两年间,W3处理玉米叶面积指数在灌浆期均高于W1、W2处理和CK,分别平均提高7.42%、3.85%和2.28%;叶绿素含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均高于W1、W2处理和CK,分别平均提高9.73%、5.29%和13.19%。2021年W3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在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较CK平均降低1.89%,在2022年平均降低4.04%。2021年和2022年,W3处理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较CK提高12.00%和7.69%,表观量子效率分别较CK提高7.55%和19.57%,产量分别较CK增加3.74%和6.24%。【结论】限量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W3处理(1 200 m 3/hm 2)时,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显著高于CK,因此为内蒙古黄土高原区玉米生育时期较为适宜的补灌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有效积温的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叶长与叶宽动态发育模拟研究
许海涛, 王迎晖, 马红珍, 许波, 冯晓曦, 张军刚, 郭海斌, 王素奇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108-119.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11
摘要56)      PDF(pc) (1258KB)(29)    收藏
【目的】探明基于有效积温的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动态发育模型与特征参数,以有效积温作为步长单位,定量描述叶长、叶宽的动态发育过程。【方法】以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H0836、H0841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进行春、夏播田间试验,基于有效积温构建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动态发育Logistic模型,通过田间实测值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春、夏播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动态发育随有效积温呈“S”形单向递增变化,基于有效积温构建的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Logistic模型具有较好的实际生物学意义,决定系数 R 2分别为0.973 7~0.993 3、0.975 5~0.996 8,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为3.49%~9.31%、2.10%~7.58%,均小于10%,实测值均匀分布于模拟曲线两侧,且极接近于模拟曲线,达到极好预测水平。春、夏播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速增期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218.16~302.15 ℃·d、150.95~237.07 ℃·d,达到最大生长速率所需积温分别为492.52~533.44 ℃·d、464.51~549.57 ℃·d,速增期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0.051 5~0.078 9 cm/(℃·d)和0.004 6~0.006 6 cm/(℃·d)。【结论】基于有效积温构建的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动态发育Logistic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与解释性,以及较高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氮肥替代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水氮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杜二小, 包珺玮, 韩志刚, 梁红伟, 赵晓宇, 任永峰, 于伟卓, 赵沛义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84-94.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9
摘要56)      PDF(pc) (5288KB)(125)    收藏
【目的】探讨不同肥料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水氮利用效率以及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揭示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马铃薯田不同肥料替代化学氮肥的保墒增产作用机制。【方法】以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华颂7号为供试材料,于2022年和2023年在平衡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设置不施用氮肥(CK)、氮肥习惯施用(NPK)、80%氮肥施用(RN)、80%氮肥施用+20%水溶肥(RN+WF)、80%氮肥施用+20%腐熟羊粪(RN+SM)、80%氮肥施用+20%生物有机肥(RN+BM)、80%氮肥施用+20%缓释尿素(RN+RUN)7个处理,分析不同肥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对0~80 cm土层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变化以及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022年和2023年,不同肥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低于CK;全生育期马铃薯田土壤耗水量均以RN+SM处理最高,较CK分别提高5.14%、6.59%;马铃薯全生育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RN+SM处理最高,较CK分别增加19.70%、18.93%;不同肥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马铃薯产量较CK显著提高( P<0.05),增产幅度为3.40%~23.73%,以RN+SM处理最为明显;不同肥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以RN+SM处理最高,水分利用效率较CK提高17.68%、44.71%,氮肥偏生产力较NPK提高36.78%、42.38%。【结论】80%氮肥施用+20%腐熟羊粪可以增加马铃薯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水氮利用效率,是适合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马铃薯种植的理想施肥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耕作方式对褐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及谷子产量的影响
郭甯, 高日平, 龙步菊, 蔡琳琳, 杨荣到, 高宇, 高宏艳, 赵沛义, 潘志华, 杜二小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1-9.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1
摘要46)      PDF(pc) (959KB)(16)    收藏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优化对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褐土土壤物理性质及谷子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传统浅耕30 cm(CK)作为对照,设置深耕机翻耕50 cm(SF)、深松机松耕50 cm(SS)、深松机松耕50 cm后旋耕机旋耕30 cm(SSX)、深耕机翻耕50 cm后旋耕机旋耕30 cm(SFX)4种处理,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期不同处理对0~100 cm褐土层的土壤硬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以及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均改善了土壤结构,在0~10、10~20、20~40、40~60、60~80 cm土层,SS、SSX、SFX、SF处理的土壤容重较CK分别显著减小了0.16%~2.26%、4.63%~6.24%、3.81%~5.88%和1.08%~3.95%( P<0.05);在0~100 cm土层中均以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最高,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均为SSX>SFX>SF>SS>CK,其中,SSX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较CK增加了4.81%~9.90%。在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方面,SSX、SFX处理的穗粗、穗长、穗重、千粒重较CK分别显著提高11.67%、9.28%、8.25%、10.98%和9.63%、7.70%、6.04%、8.63%( P<0.05);SSX处理谷子产量较CK提升最显著,为7.65%( P<0.05);各生育期谷子耗水量均表现为CK>SS>SF>SFX>SSX,SSX处理的谷子耗水量为893.60 mm;4种处理下,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所提高,以SSX处理效果最佳,较CK提高了8.14%。【结论】耕作方式优化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耕层土壤水分、增加谷子产量,尤以深松机松耕50 cm后旋耕机旋耕30 cm处理效果最佳,是缓解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褐土土壤障碍、保证谷子稳产增产的较优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滁菊茎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彭晨, 管利, 苏洁文, 孙星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 (5): 120-128.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12
摘要45)      PDF(pc) (1202KB)(58)    收藏
【目的】获得可降解滁菊茎秆的菌株,开发茎秆腐熟的应用型菌剂。【方法】从安徽省滁州市滁菊种植田块中取样,采用刚果红染色和滤纸崩解试验进行初筛、菌株纤维素酶活性和滤纸酶活性进行复筛,获取原位菌株,并对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通过滤纸崩解试验和固态发酵测定滁菊茎秆降解率。【结果】经筛选共获得20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其中菌株N3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与短小芽孢杆菌( Bacillus pumilus)同源性高达99.54%。该菌株对滤纸有崩解效果,滤纸酶活性为33.00 U/mL;发酵培养7 d后,滁菊茎秆降解率为41.50%,与CK相比提高了6.63倍。【结论】鉴定菌株N3为短小芽孢杆菌,具备开发成滁菊茎秆堆肥微生物菌剂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基于不同统计模型和方法评价青贮玉米品种稳定性
魏翠霞, 李锐, 文刚, 郭威, 冯傲智, 苟才明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38-47.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5
摘要41)      PDF(pc) (892KB)(34)    收藏
【目的】客观评价青贮玉米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为青贮玉米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hukla模型、Eberhart-Russell模型、AMMI模型以及RSD法,2022年于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绵阳市等9个不同生态环境对9个青贮玉米品种(成单623、凉2020、成青3211、川单2110、乐1999、成单768、绵单968、南W3465、雅玉青贮8号)的生物干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凉2020、成单623生物干重较高,分别为17 007.75 、16 664.55 kg/hm 2,较雅玉青贮8号(CK)分别增产11.39%、9.14%;G×E互作Shukla方差较小,为5 332.98、2 520.75;RSD值较小,RSD G2=0.130 1、RSD G1=0.114 5;反应参数均小于1, b G1=0.919 1、 b G2=0.951 9;稳定性参数 S 2 di与试验误差差异不显著( P>0.05);稳定性参数 Di值低, D G1=7.39、 D G2=10.12。由各试验点环境指数可知,达州试验点最高, I E9=275.96;其次为南充点, I E4=253.76,对品种表现最为有利;巴中试验点鉴别力最强, D E5为17.74,雅安试验点鉴别力最弱, D E9为1.84。【结论】凉2020和成单623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青贮玉米品种,可推广应用。巴中试验点适合选择高产、稳产的青贮玉米品种;雅安试验点鉴别力较弱,不适于选择优质青贮玉米品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植原体传播、分布及发病症状研究进展
范博文, 孙平平, 张磊, 郑娜, 李正男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100-106.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12
摘要35)      PDF(pc) (1189KB)(15)    收藏
植原体是一类由生物膜包裹、无细胞壁、类似植物病原细菌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其寄主包括植物和昆虫。植原体传播性强、作用范围广,可引起多种植物发生系统性病害,易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文章概述了植原体的特性、传播途径、分布及发病症状,总结了植原体的防治方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保障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陕西黄土旱作区肥料配施对土壤养分和谷子产量形成的影响
刘钦慧, 周天游, 杨双双, 刘瑜, 魏丽超, 王志豪, 王小林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48-56.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6
摘要34)      PDF(pc) (916KB)(5)    收藏
【目的】探究陕西黄土旱作区不同肥料配施对土壤养分、谷子光合生理指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谷子品种长生0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N 45 kg/hm 2(CK)、N 60 kg/hm 2+P 2O 5 30 kg/hm 2(G1)、N 90 kg/hm 2+P 2O 5 45 kg/hm 2(G2)、N 60 kg/hm 2+P 2O 5 40 kg/hm 2+有机肥2 000 kg/hm 2(G3)、N 60 kg/hm 2+P 2O 5 40 kg/hm 2+微生物菌肥5 kg/hm 2(G4)5个肥料配施处理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土壤养分以及谷子根系形态、谷子光合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谷子灌浆期,G3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5.67 g/kg),G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11.93 mg/kg),G4处理土壤速效钾、水解氮含量最高(分别为81.00、20.07 mg/kg);谷子成熟期,G4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6.05 g/kg)、G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13.47 mg/kg)、G3处理土壤水解氮含量最高(19.40 mg/kg)。与CK相比,各处理均显著改善了谷子的根系长度与根表面积( P<0.05),其中G3处理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较CK分别显著增加49.25%、64.28%( P<0.05)。谷子抽穗期,G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CK显著增加42.67%( P<0.05),G1处理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SPAD值较CK分别增加81.00%、57.82%和10.72%;谷子灌浆期,G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CK增加9.81%,G4处理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较CK分别降低19.90%和23.58%,G1处理的SPAD值较CK显著增加22.93%( P<0.05)。G1处理的单穗重、穗长、穗粒重较CK增加43.26%、7.76%、57.33%;G2处理的穗粗较CK增加8.61%;G4处理的千粒重较CK显著增加67.84%( P<0.05);G3处理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显著增加123.63%和123.51%( P<0.05),G4处理次之。【结论】在陕西黄土旱作区合理配施氮、磷肥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结构,调控谷子根系形态发育和功能,提高谷子光合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可以促进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棉花花生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宗宸, 位守燃, 丁晓燕, 张伟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17-23.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3
摘要34)      PDF(pc) (779KB)(12)    收藏
【目的】探究新疆石河子市棉花花生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棉花单作、花生单作、棉花花生间作3种种植模式,于2023年6月11日—8月9日取样并测定作物株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0~20、20~40 cm土层作物根系密度(RLD)值,9月上旬测定产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及土地当量比(LER)的影响。【结果】6月11日—8月9日,间作棉花株高较单作提高7.61%~15.90%,间作花生株高较单作提高4.32%~41.86%;6月30日和7月9日间作棉花SPAD值较单作分别显著增加23.06%和8.90%( P<0.05),6月30日、7月9日和7月20日单作花生SPAD值分别较间作显著增加13.88%、8.13%和15.64%( P<0.05)。0~20 cm土层下,6月30日间作棉花RLD值较单作显著提高34.82%( P<0.05),6月30日、7月9日和7月20日间作花生RLD值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29.21%、42.97%和30.76%( P<0.05);20~40 cm土层下,6月30日和7月20日间作棉花RLD值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37.58%和57.43%( P<0.05),6月11日、6月30日、7月9日和8月9日单作花生RLD值分别较间作显著提高47.25%、45.18%、22.22%和30.95%( P<0.05)。由于两种作物对光照的竞争以及资源和种植环境受限,单作棉花产量较间作高24.36%,单作花生产量较间作高13.64%;棉花花生间作LER为1.62。【结论】间作可以提高新疆石河子市棉花和花生的株高以及间作前期棉花的SPAD值,虽然产量低于单作,但仍具有间作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豫西优质谷子品种适应性及综合评价
王成, 刘梦珂, 仝胜利, 郭浩杰, 杨馥熔, 杜冰, 周佳敏, 张富厚, 孟超敏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24-37.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4
摘要34)      PDF(pc) (1097KB)(5)    收藏
【目的】筛选适宜河南省西部地区(豫西)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谷子品种,为当地谷子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29份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4年(2019—2022年)在豫西不同地点(伊川县、洛宁县、洛龙区、汝阳县)开展品种筛选试验,对参试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6个营养品质指标、产量进行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相关性状指标进行排序。【结果】在4年多点试验中,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是长农35、济糯米2号、中谷2、豫谷35、豫谷31、东昌金谷、冀谷39、豫谷18;产量及营养品质指标表现较好的是济谷20、豫谷36、济谷17、天粟1号、晋谷21、长生13。2019年伊川县产量最高,为5 162.01 kg/hm 2。粗纤维含量与株高和粗灰分含量、茎粗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株高与穗粗,粗纤维含量与茎粗、穗粗、单穗重、含水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P<0.01);聚类分析将参试品种分为5个类群;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2.577%;综合评价中得分前5的谷子品种为济谷17、济糯米2号、冀谷38、冀谷37和济谷20。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谷子品质关系最密切的指标依次为叶宽(0.806 9)、叶长(0.803 7)、粗蛋白含量(0.803 6)、粗脂肪含量(0.801 4)、穗长(0.800 7)。【结论】济谷17、济糯米2号、冀谷38、冀谷37和济谷20综合表现较好、适应性较强、营养品质较高,是较为适宜豫西种植的谷子品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一迪, 叶君, 段思彤, 张向前, 赵子豪, 肖洒, 王伟妮, 李娟, 邢俊, 王宏伟, 张德健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64-72.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8
摘要34)      PDF(pc) (2186KB)(8)    收藏
【目的】明确沿黄灌区南岸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品种利禾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用芽孢杆菌+醋酸菌(A)、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B)、枯草芽孢杆菌+地衣(C)3类生物菌剂和不施用生物菌剂(CK)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响应曲线、光合特性日变化动态及产量。【结果】各处理的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曲线,且达到峰值的时间相同(10:00和14:00),植株蒸腾速率达到峰值的时间为10:00和13:00,峰值大小有一定的差异,各处理玉米穗位叶的胞间CO 2浓度日变化呈“V”字形趋势。不同处理的光响应曲线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B处理模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为32.90 μmol/(m 2·s),较CK、A处理、C处理分别高出12.29%、6.44%、18.01%。施用B处理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4 299.59 kg/hm 2,较其他处理高2.00%~9.01%。【结论】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结合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提高玉米产量,更适宜在沿黄灌区南岸农田施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其松, 李如欣, 邵靖宜, 刘新坤, 韩惠芳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57-63.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7
摘要33)      PDF(pc) (657KB)(35)    收藏
可溶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SOC)中较为活跃的组分之一,能够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文章概述了DOC的组成和来源、吸附DOC的影响因素,并运用4种方程模型分析旱地、林地、水田以及不同土层对DOC的吸附量结果,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和土壤黏粒矿物进一步综述了土壤DOC与SOC稳定性关系的相关研究,以期了解土壤固碳潜力,从而为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防控向日葵列当微生态制剂在阴山北麓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翔, 高娃, 王琦, 高振江, 张冬梅, 张文兵, 赵晓军, 刘明星, 高文华, 郝向玲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83-91.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10
摘要30)      PDF(pc) (902KB)(7)    收藏
【目的】解决阴山北麓向日葵列当对宿主植物造成的危害,并提供新的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治思路和方法。【方法】在阴山北麓向日葵种植区域进行试验,将不同施用方式、不同生长时期滴灌、不同施用剂量的微生态制剂应用于向日葵列当防控,对向日葵株高、茎粗、花盘直径、产量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处理向日葵列当的寄生率、寄生强度、寄生程度、高度、枯萎率和鲜重。【结果】与清水对照(D1)相比,播种前基施150 kg/hm 2微生态制剂,向日葵产量平均增长83.6%,列当寄生率平均降低10.3%、枯萎率平均提高24.8%、高度平均降低23.9%。与清水对照(Y1)相比,4~6叶期滴灌112.5 L/hm 2微生态制剂,向日葵产量平均增加21.4%,列当寄生率平均降低54.3%、枯萎率平均增长43.3%、鲜重平均下降533.0 kg/hm 2。【结论】在阴山北麓的向日葵种植过程中,播种前适量基施防控向日葵列当微生态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列当寄生率和生长高度、提高列当枯萎率、提升向日葵产量;在向日葵4~6叶期以滴灌方式适量施用微生态制剂,具有防控向日葵列当病害、提高向日葵产量及品质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基于ConvNeX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烟叶成熟度识别的研究
郭雨萌, 肖亦雄, 肖孟宇, 马云明, 谭军, 周喜新, 范伟
北方农业学报    2025, 53 (1): 125-134.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15
摘要30)      PDF(pc) (1548KB)(3)    收藏
【目的】确定ConvNeX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烟叶成熟度识别中最适用于便携手持设备应用的主流图像预处理方法。【方法】使用便携手持图像采集设备采集烟叶图像,应用高斯缩放、对比增强、色彩增强和裁剪缩放4种预处理方法,结合ConvNeXt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模型,记录模型对烟叶成熟度识别的准确率、训练耗时和模型大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预处理方法在性能、训练效率和模型大小上的表现,评估ConvNeX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便携设备上识别烟叶成熟度的应用潜力。【结果】在4种图像预处理方法中,高斯缩放在结合ConvNeX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烟叶成熟度识别时综合表现最优,高斯缩放预处理后的模型准确率达到97.68%,优于对比增强、色彩增强和裁剪缩放,且训练耗时仅为8.927 min,模型大小为63.5 MB,兼具高效性与轻量化特征。在对比YOLO和XGBoost等其他模型时,高斯缩放结合ConvNeXt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的模型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突出,尤其在准确率和训练时间上展现出明显优势,适配便携手持设备的应用需求。【结论】高斯缩放作为图像预处理方法,能有效提升ConvNeX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烟叶成熟度识别任务中的准确性和运行效率。高斯缩放结合ConvNeXt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的模型训练速度快、占用资源少,适合在便携手持图像采集设备上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月刊 1973年创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北方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路战远
ISSN 2096-1197
CN 15-1375/S
CODEN BNXEAR
邮发代号:16-70
微信公众号
超星学习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