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勇. 药用真菌桑黄和桦褐孔菌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抗痛风活性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20. [2] 林树钱,洪震,林志彬,等.我国药用真菌研究的进展[J].中药材,1987(1):44-46. [3] 张文彭. 中国传统医学药用真菌概述[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2):198-202. [4] 兰进,徐锦堂,贺绣霞.药用真菌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 王雅君,陈力力,廖杰琼,等.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3):25-31. [6] 李林玉,金航,张金渝,等.中国药用真菌概述[J].微生物学杂志,2007(2):57-61. [7] 刘坤,王俊丽,刘名飞,等.内蒙古地区药用大型真菌资源及其多样性[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5):508-514. [8] 王雅君,陈力力,廖杰琼,等.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3):25-31. [9] MADIGAN M T,MARTINKOJ M,PARKER J.微生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90. [10] 唐仕荣. 复合物理场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11] 刘瑛颖. 药用真菌猪苓He-Ne激光及紫外线诱变育种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4. [12] 刘敏. 产漆酶杏鲍菇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育种及其发酵条件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13] MULLER H J.Artificial transmutation of the gene[J].Science,1927,66(1699):84-87. [14] 段志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15] 韩丽丽,刘敏.诱变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J].酿酒,2008(3):16-18. [16] 耿金鹏. 电离辐射对玉米种质改良的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4. [17] 张变英. 射线对白腐真菌和黑曲霉的诱变效应以及对木质素降解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3. [18] 焦顺吉. 激光诱变改良东北水稻品种特性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19] 冯光文,成浩,徐辉,等.激光诱变技术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7(5):56-61. [20] 朱家健. 激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9,31(4):222-225. [21] 殷凤鸣,宋世涵.白僵菌激光育种试验[J].林业科技通讯,1984(8):23-27. [22] 祝子坪,马海乐,曲文娟.激光诱变桑黄菌原生质体的研究[J].激光杂志,2008(3):70-71. [23] 曾宪贤,武宝山,吕杰.离子束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J].核技术,2006,29(2):112-115. [24] 解继红,包金刚,徐柱,等.离子束对生物体的作用原理及应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29(4):761-767. [25] 董计巧. 离子注入和基因组重排提高青霉产纤维素酶能力及应用效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6] 杨和川,谭一罗,苏文英,等.基于低能离子束注入的食用菌育种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2019,9(12):103-106. [27] 王安邦,龚德勇,许奕,等.物理诱变技术及其在香蕉育种中的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20,29(1):11-17. [28] 孙国琴,邢丽萍,王玉芬,等.离子束注入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9(3):103-104. [29] 吕长武. 氮离子注入阿魏菇高产菌株选育与产业化初探[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 [30] 李文,赵世光,陈宏伟,等.低能离子束修饰蛹虫草菌株高产虫草素[J].生物工程学报,2009,25(11):1725-1731. [31] 王陶,李文,陈宏伟,等.氮离子注入蛹虫草选育高效富硒菌株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4,35(15):136-140. [32] 雒祜芳,曹辉.超声诱变育种机理研究初探[C]//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声学学会,2009. [33] 张帅,程昊,邱彩霞,等.超声波诱变对猴头菇粗多糖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2):126-130. [34] 邱雯雯,任雅琳,陈存社,等.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筛选高乳糖酶活力酵母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2):132-137. [35] LU Y,WANG L,MA K.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n production of an Enterobacter aerogenes mutant generated by a new 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1,55(1):17-22. [36] 张雪,吴亦楠,马飞,等.ARTP诱变技术在食品和饲料加工生物催化剂改造中的应用进展[J].生物产业技术,2019(3):13-24. [37] 张赫男,汪雯翰,曲德辉,等.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高产黄酮的桑黄菌株[J].食用菌学报,2018,25(2):49-55. [38] 马玉涵. 等离子体诱变灵芝及其药用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39] LI X,LASSNER M,ZHANG Y L.Deleteagene a fast neutron deletion mutagenesis-based gene knockout system for plants[J].Comparative and Functional Genomics,2002,3(2):158460. [40] 王莉. 谷子快中子突变体库的构建与突变体的筛选[D] .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4. [41] 郑丽丽,盛占武,韩冰莹,等.不同诱变方法对黑曲霉产木聚糖酶能力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3(12):146-150. [42] 温贤芳,刘录祥.我国农业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1(6):31-34 . [43] 花欣,尹淑霞.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11,43(4):29-32. [44] 刘勇,杨伟,郝艳芳,等.航天育种及在高粱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7):1204-1225. [45] 张隽. 太空育种对喜树内生真菌合成代谢及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11. [46] 马少丽,刘欣.常用诱变育种技术在我国真菌育种上的应用[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4,44(1):42-44. [47] 孙玲,刘利平,徐婉茹,等.物理诱变在药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4):29-33. [48] 赵南,王松涛,刘庆国,等.蛹虫草复合诱变育种与温度驯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4):108-112. [49] 李亚洁,孟楠,温志新,等.60Co-γ射线与ARTP复合诱变选育蛹虫草高产菌株[J].北方园艺,2019(20):112-116. [50] 夏晓静. 香菇单核菌丝诱变杂交及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51] LEE J S.Release,regeneration and mutant induction of Pleurotus cornucopiae(Tamogitake) protoplasts[J].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1988,52(7):1877-1878. [52] 孙婷婷,王世新,王旭彤,等.桑黄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J].中国食用菌,2019,38(12):24-29. [53] 周礼红,王仕敏,罗丽美.高产虫草菌素蛹虫草菌株的紫外线诱变选育[J].食用菌,2009,31(4):20-21. [54] 邢蕾. 平菇原生质体再生及无性变异株的初筛[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55] 曲鸿雁,郭成金.冬虫夏草与蛹虫草融合株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J].食品科学,2015,36(5):120-125. [56] 冷蕾,黄芳,赵晨,等.桦褐孔菌诱变菌株的拮抗试验及酯酶同工酶检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2):129-132. [57] 何贵香,宋文明,谢景文,等.三种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含量测定[J].食药用菌,2013,21(3):156-157. [58] 郑素月,张海花.同工酶技术及其在食用菌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16-18. [59] 徐伟南,谢路昱,邓优锦,等.基于基因组测序的食用菌品种鉴别技术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西安:中国菌物学会,2019. [60] 查磊,赵瑞华,余昌霞,等.蛋白质组学及其在食用菌中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7,15(7):2656-2661. [61] 唐传红,张劲松,陈明杰,等.利用拮抗试验和RAPD对灵芝属菌株进行分类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5):72-76. [62] 杨珊,杨焱,李巧珍,等.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筛选高产多糖猴头菌株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9,35(5):6-11. [63] 张帅,黄嘉玲,林怡丽,等.紫外照射对灵芝菌丝体多糖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8):26-32. [64] 刘洋. 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上海蔬菜,2016(6):73-75. [65] 刘娜,张敏,宋莹,等.香菇杂交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J].园艺育种,2017(3):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