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宁. 充分认识牡丹价值,发展牡丹事业[J].中国园林,2012,28(3):99-101. [2] 张晶晶,王亮生,刘政安.牡丹花色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6,33(6):1383-1388. [3] 刘改秀. 中原牡丹品种的识别技术[J].种子世界,2005(12):33. [4] 甘林鑫,李厚华,杨晨,等.不同花色牡丹品种花瓣色素含量及成分分析[J].北方园艺,2020(5):67-73. [5] 余智城,何雪娇,林秀香,等.5种野牡丹属植物花色素成分及影响花色呈色因子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22,30(5):687-696. [6] 刘磊,赵大球,陶俊.牡丹花色形成影响因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9,55(7):925-931. [7] 赵成银,郭晨利,刘沛华,等.不同品种牡丹花色分析及花青素稳定性研究[J].河南农业,2022(25):22-23. [8] 韩江南. 牡丹花色与花色苷的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0. [9] 周文彬,邱保胜.植物细胞内pH值的测定[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6):724-728. [10] 王学奎.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赵慧芳,王小敏,闾连飞,等.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提取和测定方法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5):176-179. [12] 董慧雪,周燕蓉,田奇琳,等.不同光质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类黄酮含量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4,35(12):2374-2377. [13] 李群. 三种羊蹄甲花色素成分及呈色因子分析[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8. [14] 林晨晔. 基于感性工学的定量化色彩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8):70-73. [15] 李盈侠,刘红艳,李真,等.牡丹观赏品种花色表型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18(4):1-6. [16] 吴静,成仿云,钟原.紫斑牡丹花色表型数量分类研究[J].园艺学报,2016,43(5):947-956. [17] 杨琴,袁涛,孙湘滨.两个牡丹品种开花过程中花色变化的研究[J].园艺学报,2015,42(5):930-938. [18] 甘林鑫. 三种色系牡丹花色素组成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9] 李想,段晶晶,罗小宁,等.依据理化性质分析牡丹花色形成的影响因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47(3):38-43. [20] 崔虎亮,贺霞,张前.不同牡丹品种开花期间花瓣花青素和类黄酮组成的动态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3):2858-2869. [21] 邢立夏. 牡丹观赏性评价及花色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