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种质资源·作物栽培
    内蒙古玉米宜机械粒收相关性状研究
    石海波, 赵瑞霞, 梁红伟, 侯旭光, 孟繁盛, 王春雷, 李惠智, 张鹏, 王艺煊, 李文霞
    2021, 49(2):  1-10.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01
    摘要 ( 229 )   PDF (1302KB) ( 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内蒙古地区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及生产上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选择和适时收获提供参考。【方法】 以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6个熟期组代表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内蒙古7个玉米种植区域同步开展机械粒收性状研究,于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后10、20、30 d 4个收获时间,测定植株倒伏倒折率、籽粒含水率以及籽粒破碎率、籽粒破损率、杂质率;利用内蒙古各区域鉴选的宜机械粒收品种进行60 000、75 000、90 000、105 000株/hm2 4个密度梯度下的产量比较。【结果】 植株倒伏倒折率随生理成熟后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籽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随生理成熟后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籽粒破碎率、籽粒破损率、杂质率均随生理成熟后天数的增加而降低。籽粒破碎率、籽粒破损率、杂质率与籽粒含水率均呈一元二次曲线关系,当籽粒含水率依次为16.1%、17.0%和15.6%时,籽粒破碎率、籽粒破损率、杂质率最小,分别为1.3%、1.1%和0.6%。脱水速率与日平均气温呈一元二次曲线关系,当日平均气温在0~5 ℃时,脱水缓慢,日脱水0.197~0.211个百分点,从生理成熟到籽粒含水率降至25.0%时所需的积温为100~200 ℃。各区域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结论】 明确了宜机械粒收玉米评价指标:收获期植株倒伏倒折率≤5.0%、籽粒含水率≤25.0%、籽粒破碎率≤5.0%、籽粒破损率≤2.0%、杂质率≤1.1%、产量损失率≤5.0%,适宜收获期为生理成熟后10~20 d,适宜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
    16个玉米品种萌芽期耐旱性和耐盐性评价
    邱鹏程, 苗永茂, 杜永春, 常国有, 吴云霞
    2021, 49(2):  11-16.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02
    摘要 ( 1529 )   PDF (501KB) ( 7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16个玉米品种萌芽期的耐旱性和耐盐性。【方法】 设置15% PEG-6000干旱胁迫、20% PEG-6000干旱胁迫、220 mmol/L NaCl盐胁迫、300 mmol/L NaCl盐胁迫和对照(清水)5个处理,通过加权隶属函数值法对16个供试玉米品种的耐旱性和耐盐性分别进行分级评价,利用GGE叠图法区分品种抗性,同时对不同胁迫处理在品种评价上的相似性和区分能力进行分析。【结果】 加权隶属函数值法评价结果为伊单131和真金308属于耐旱品种,伊单81属于耐盐品种;利用GGE叠图法区分不同胁迫处理发现,15% PEG-6000、20% PEG-6000和300 mmol/L NaCl 3个胁迫处理呈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16个玉米品种的耐旱性和耐盐性,伊单131、伊单81和真金308耐旱性较好,伊单81、伊单507和胜丰青贮2号耐盐性较好。【结论】 伊单131属于耐旱品种、伊单81是既耐旱又耐盐的玉米品种。
    耕作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廉博, 李强, 魏晓军, 包妍妍, 王红霞, 王丽君
    2021, 49(2):  17-2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03
    摘要 ( 360 )   PDF (678KB) ( 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春小麦在秸秆全量还田免耕和秸秆不还田翻耕下的最佳种植密度,同时在最佳种植密度下,比较两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春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 以春小麦龙麦30号为试验材料,2019年比较分析两种耕作方式(秸秆全量还田免耕和秸秆不还田翻耕),9个种植密度[300万(D1)、375万(D2)、450万(D3)、525万(D4)、600万(D5)、675万(D6)、750万(D7)、825万(D8)、900万株/hm2(D9)]下春小麦的产量性状,2020年在最佳种植密度下研究两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 种植密度对春小麦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耕作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春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两种耕作方式下,春小麦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呈负相关关系;而无效小穗数、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呈正相关关系。两种耕作方式下,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稳步提高,在D6密度下产量均达到最高,秸秆全量还田免耕下春小麦产量为5 601.3 kg/hm2,秸秆不还田翻耕下春小麦产量为5 097.2 kg/hm2,之后逐渐下降,D6密度下秸秆全量还田免耕较秸秆不还田翻耕春小麦产量增加了9.9%。两种耕作方式下,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容重在播前和不同生育时期差异较大,秸秆全量还田免耕较秸秆不还田翻耕显著改善了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的产量比秸秆不还田翻耕增加433.8 kg/hm2。【结论】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春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秸秆不还田翻耕的最佳种植密度均为675 万株/hm2,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有效改善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进而提高了春小麦的产量。
    水分亏缺条件下褪黑素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叶君, 于美玲, 曹梦龙, 崔国惠, 王小兵, 吴晓华, 张海斌, 赵轩微, 李元清, 李娟, 路战远, 耿志勇
    2021, 49(2):  24-30.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04
    摘要 ( 332 )   PDF (1190KB) ( 5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水分亏缺条件下褪黑素处理对春小麦籽粒产量的调控机理。【方法】 以内蒙古春小麦水地主栽品种农麦2号与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正常灌水与水分亏缺处理下,研究外源褪黑素对春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单株生物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等主要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灌水处理相比,水分亏缺处理降低了春小麦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阻碍了植株生物量的积累,降低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导致减产19.01%~20.35%。水分亏缺条件下,褪黑素处理可以缓解水分亏缺对叶片造成的伤害,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促进了植株生物量的积累,抑制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降低,较增产13.19%~17.27%。【结论】 褪黑素作为一种绿色生长调节剂对增强春小麦适应能力、应对水分亏缺频繁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间作大豆种植模式最佳施氮量研究
    苗三明, 党久占, 赵晓宇, 樊秀荣, 孙祥春, 王雪娇, 李强, 张艳, 张玉金
    2021, 49(2):  31-35.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05
    摘要 ( 396 )   PDF (461KB) ( 5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确定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间作大豆种植模式的最佳施氮量。【方法】 采用2行玉米间作3行大豆的种植模式,带宽2.2 m,玉米大豆间行距60 cm,玉米一穴双株种植,大豆单粒播种。以玉米一穴双株单种氮肥用量420 kg/hm2(CK)为基础,设置氮肥减施10%、20%、30%、40%处理,比较分析处理间玉米产量、大豆产量、玉米农艺性状等指标,核算投入产出及增效情况。【结果】 产量结果表明,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间作大豆种植模式下,氮肥减施10%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3 578.2 kg/hm2;氮肥减施40%处理大豆产量最高,为1 094.3 kg/hm2;玉米高产氮肥最佳用量为氮肥减施0~20%。效益结果表明,与CK相比,效益最高的是氮肥减施20%处理,增效414.40元/hm2,其次是氮肥减施10%处理,氮肥减施30%与40%处理效益较差。【结论】 综合产量和效益结果,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间作大豆种植模式的最佳施氮量为减施20%处理,施氮量为336 kg/hm2
    土壤肥料·作物遗传育种
    不同施肥处理对阴山北麓旱作区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景宇鹏, 赵沛义, 康文钦, 连海飞, 张君, 栗艳芳, 梁俊梅, 于伟卓, 段玉, 李蕾
    2021, 49(2):  36-4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06
    摘要 ( 227 )   PDF (1176KB) ( 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阴山北麓旱作区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阴山北麓旱作区土壤施肥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旱作试验站,采用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NPK、有机肥、NPK+有机肥和不施肥(CK)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含量及马铃薯产量和肥料贡献率。【结果】 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有效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其中,有机肥、NPK+有机肥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较为显著(P<0.05),土壤容重较CK分别降低了13.25%、10.60%,土壤总孔隙度较CK分别增加了17.55%、15.77%。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各不相同,单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P<0.05),分别较CK提高了42.96%、38.68%;NPK+有机肥处理能显著提高0~10、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70.70%~78.33%和73.53%~82.08%;有机肥、NPK+有机肥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与CK相比,0~10、10~20 、2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了45.90%~157.84%、有效磷含量提高了4.80~7.67 mg/kg、速效钾含量提高了59.66~179.66 mg/kg。NPK、有机肥、NPK+有机肥3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NPK+有机肥处理表现最佳,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较CK分别提高了171.64%和50.87个百分点,且肥料贡献率高达63.18%。【结论】 在阴山北麓旱作区应该更加注重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并大力推广有机肥,以实现土壤肥力稳步提升。
    施用无机碳肥对小麦生长及全碳累积量的影响
    赵海宏, 索全义, 孙蕾, 杨敏
    2021, 49(2):  44-48.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07
    摘要 ( 478 )   PDF (453KB) ( 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施用无机碳肥对小麦的促生作用及补碳效应。【方法】 在保证氮素供应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盆栽试验,以硝酸铵为对照,在追肥后2、5、10、30 d取样,分析土壤施用碳酸氢铵对小麦生长及全碳累积量的影响。【结果】 无机碳肥的施用促进了小麦生长,与对照相比,追肥后5、10、30 d,小麦株高增幅0.36%~9.45%、叶面积增幅6.15%~19.95%、鲜重增幅3.81%~20.80%、干重增幅3.13%~29.65%;无机碳肥的施用影响小麦植株体内的全碳累积量,与对照相比,在追肥后5、10、30 d时,小麦植株体内全碳含量增幅0.17%~0.68%、全碳累积量增幅3.83%~28.82%。【结论】 无机碳肥碳酸氢铵中的碳能够被小麦吸收利用并参与碳素代谢过程,促进小麦的生长。
    艾蒿根系共生真菌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欧阳瑞培, 姚庆智, 石俊庭, 梁秀雪
    2021, 49(2):  49-55.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08
    摘要 ( 303 )   PDF (1008KB) ( 3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阐明3个艾蒿品种(蒙艾、宛艾、野生艾)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ic fungi,DSE)的定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交互关联。【方法】 采用镜检法对AMF和DSE在3个艾蒿品种根系的定殖率进行统计,并与土壤理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蒙艾、宛艾、野生艾根系内AMF定殖率分别为78.44%、75.22%、75.86%,DSE定殖率分别为27.22%、33.75%、27.67%。AMF定殖率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DSE定殖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3个艾蒿品种根系共生真菌(AMF和DSE)的定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并与土壤理化因子有较大相关性。
    物理诱变技术在药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刘超雄, 冯婷婷, 李亚娇, 慕宗杰, 孙国琴, 郭九峰, 于传宗, 王海燕, 刘利
    2021, 49(2):  56-62.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09
    摘要 ( 486 )   PDF (877KB) ( 9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药用真菌是指广泛地应用于中药领域、具有一定治疗效果的大型真菌。提高和改善药用真菌产量和品质是药用真菌育种的重要目标,相比其他诱变方法,物理诱变在药用真菌诱变育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紫外线诱变、电离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离子束诱变、超声波诱变、等离子体诱变、中子诱变、太空诱变、复合诱变9种不同物理诱变育种方法以及物理诱变技术在药用真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农业生态环境·植物保护
    地膜覆盖对大兴安岭南麓丘陵旱作区土壤温度、水分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秀萍, 连海飞, 白春华, 陶梦慧, 李焕春, 慕宗杰, 梁俊梅, 卢旭东, 康文钦, 景宇鹏
    2021, 49(2):  63-70.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0
    摘要 ( 153 )   PDF (1613KB) ( 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解决大兴安岭南麓丘陵旱作区玉米田地膜残留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探索降解地膜、增厚地膜替代与应用前景。【方法】 在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科尔沁右翼前旗),设置了国标地膜、增厚地膜、降解地膜3种不同类型地膜覆盖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地膜处理玉米田不同土层土壤温度、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差异。【结果】 土壤温度方面,从玉米播种到拔节期降解地膜处理与国标地膜处理对土壤的保温效果基本一致,而在拔节期之后降解地膜处理的保温效果低于国标地膜处理;在灌浆期之前增厚地膜处理的保温效果显著低于国标地膜处理(P<0.05),灌浆期之后增厚地膜处理0~5 cm土层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国标地膜处理(P<0.05)。土壤水分方面,从玉米三叶期到拔节期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增厚地膜>国标地膜>降解地膜,三者差异不显著(P>0.05);从抽雄吐丝期至灌浆期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国标地膜、增厚地膜处理显著高于降解地膜处理(P<0.05)。玉米产量方面,与国标地膜处理相比,降解地膜、增厚地膜处理均能提高玉米产量,降解地膜处理玉米产量较国标地膜处理增产12.37%,降解地膜与国标地膜处理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玉米拔节期之前降解地膜处理与国标地膜处理对土壤的保温效果基本一致,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降解地膜逐渐破裂并降解,减少了土壤地膜残留污染,土壤透气性增加,有利于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降解地膜较国标地膜处理玉米产量增加显著,在大兴安岭南麓丘陵旱作区玉米田采用降解地膜覆盖具有较好的效果。
    槲皮素对短星翅蝗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黄训兵, 王馨超, 李辉
    2021, 49(2):  71-77.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1
    摘要 ( 257 )   PDF (1713KB) ( 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明确槲皮素对短星翅蝗生长发育和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防蝗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用0(CK)、0.001%、0.01%、0.1%和1%槲皮素溶液饲喂短星翅蝗3龄蝗蝻(雌虫),测定蝗蝻7 d存活率、干重、生长速率和活性氧簇(ROS)水平,并检测细胞色素P450(CY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0.01%、0.1%和1%槲皮素处理短星翅蝗3龄蝗蝻后,蝗蝻7 d存活率分别下降18.29%、37.69%和53.68%,干重分别下降23.74%、28.25%和30.25%,生长速率分别下降58.02%、69.02%和73.96%;蝗蝻7 d存活率、干重和生长速率与槲皮素浓度显著(P<0.05)线性负相关。ROS水平分别上升95.66%、173.56%和157.04%,CYP450活性分别上升118.09%、142.61%和174.87%,GST活性分别上升143.83%、194.41%和235.62%,SOD活性分别上升75.47%、97.37%和107.95%,CAT活性分别上升299.49%、282.23%和333.74%;ROS水平、CYP450活性和GST活性与槲皮素浓度显著(P<0.05)线性正相关;SOD活性和CAT活性与槲皮素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槲皮素对短星翅蝗具有一定抑制生长作用,在短星翅蝗绿色防控和生物农药开发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生物菌肥对马铃薯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
    赵远征, 王东, 张翔宇, 聂峰杰, 彭敏, 姜金涛, 徐利敏
    2021, 49(2):  78-8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2
    摘要 ( 268 )   PDF (724KB) ( 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供试生物菌肥对马铃薯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加利利链霉菌、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抑制效果。【方法】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不同浓度生物菌肥(50、100、1 000 mg/L)处理下的马铃薯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进行抑制效果测定,并测定了生物菌肥对4种病原菌的毒力。【结果】 生物菌肥对同种病原菌的抑制率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浓度1 000 mg/L时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佳,对加利利链霉菌和大丽轮枝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7.44%和85.01%,对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6.62%和32.07%。生物菌肥对4种病原菌的毒力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对大丽轮枝菌和加利利链霉菌的EC50值较小,分别为18.251 mg/L和41.461 mg/L;对尖孢镰刀菌的EC50值为140.939 mg/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值最大,为18 632.649 mg/L。【结论】 供试生物菌肥对大丽轮枝菌和加利利链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和毒力,对尖孢镰刀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和毒力,但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和毒力较小。
    绿豆晕疫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田晓燕, 孔庆全, 贺小勇, 赵存虎, 陈文晋, 马显民
    2021, 49(2):  84-88.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3
    摘要 ( 289 )   PDF (882KB) ( 1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绿豆晕疫病在内蒙古地区的发生情况及致病菌特性。【方法】 2014—2018年实地调查了内蒙古地区28个旗(县)绿豆产区晕疫病发生情况,采集各绿豆产区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观察病原菌形态和菌落特征,测定其致病性、生理生化和碳源利用,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 28个旗(县)绿豆产区均有晕疫病发生,发病率为20%~100%。经过对病原菌表型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菌株为丁香假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病原菌对碳源的利用程度为蔗糖>肌醇>葡萄糖>乳糖。【结论】 内蒙古地区28个旗(县)绿豆产区均有晕疫病发生,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
    不同除草剂及施用方式对胡萝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霍宏丽, 席先梅, 白全江, 常志平
    2021, 49(2):  89-9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4
    摘要 ( 358 )   PDF (460KB) ( 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指导胡萝卜田除草剂高效安全使用,筛选苗前土壤封闭除草剂最佳使用药剂及施用方式。【方法】 在内蒙古乌素图镇胡萝卜田采用4种除草剂(450 g/L二甲戊乐灵CS、330 g/L二甲戊乐灵EC、480 g/L氟乐灵EC、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2种助剂和不同施药方式,以清水喷施为对照,共1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胡萝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 供试4种除草剂中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禾本科杂草防效显著低于480 g/L氟乐灵EC和330 g/L二甲戊乐灵EC(P<0.05);480 g/L氟乐灵EC在不同施用剂量下以3 000 mL/hm2 480 g/L氟乐灵EC+300 mL/hm2 助剂1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最佳,禾本科杂草防效为93.12%、阔叶杂草防效为87.88%;2 205 mL/hm2 450 g/L二甲戊乐灵CS+300 mL/hm2助剂1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最佳,禾本科杂草防效为99.10%、阔叶杂草防效为92.51%。【结论】 胡萝卜田苗前除草剂以2 205 mL/hm2 450 g/L二甲戊乐灵CS+300 mL/hm2助剂1防除效果最佳。
    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挖掘及育种研究进展
    燕孟娇, 贾晓清, 郝丽芬, 宋培玲, 皇甫海燕, 郭晨, 皇甫九茹, 杨永青, 史志丹, 李子钦
    2021, 49(2):  94-10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5
    摘要 ( 240 )   PDF (772KB) ( 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巨大损失,严重限制水稻的生产。利用宿主自身抗病基因,培育稳定、有效、广谱、持久的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稻瘟病抗病基因和QTLs被挖掘用于创建稳定、广谱、持久的抗病材料。文章综述了已克隆抗病基因和QTLs的结构、功能和抗病机制以及这些抗病基因结合的分子标记选择辅助育种技术、聚合抗病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实例,并对抗稻瘟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园艺
    加工番茄幼苗对盐胁迫的响应
    宋晓青, 刘燕, 王永, 杨进, 郝丽芬, 高婧, 康立茹
    2021, 49(2):  104-108.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6
    摘要 ( 213 )   PDF (1140KB) ( 4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盐胁迫对加工番茄幼苗的影响,明确加工番茄正常生长的最大盐浓度,为加工番茄栽培生产和耐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以加工番茄里格尔87-5幼苗为试验材料,在苗期分别浇灌0(CK)、50、100、150、200 mmol/L NaCl溶液,分析加工番茄形态、生理指标及K+和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下的变化。【结果】 随着 NaCl 浓度的升高,加工番茄幼苗的株高和茎粗表现降低趋势。在 NaCl胁迫下,加工番茄叶片中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Pro含量显著增加(P<0.05)。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各器官中 K+含量为茎>叶>根;各器官中Na+含量在NaCl 浓度小于150 mmol/L时为根>茎>叶,在NaCl 浓度大于150 mmol/L时为茎>根>叶。【结论】 随着NaCl 浓度的增加,加工番茄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抗氧化酶含量随NaCl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NaCl 浓度大于150 mmol/L时,细胞膜系统受损,离子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植株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植株不能正常生长。
    籽用西葫芦籽粒性状及营养成分积累规律的研究
    菅彩媛, 苏文斌, 郭晓霞, 黄春燕, 李智, 樊福义, 宫前恒, 田露, 张强, 张建民, 任霄云
    2021, 49(2):  109-114.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7
    摘要 ( 415 )   PDF (829KB) ( 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籽用西葫芦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性状及营养成分积累规律。【方法】 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自育籽用西葫芦品种金地3号为试验材料,测定授粉后7~70 d籽用西葫芦籽粒大小、重量,籽粒粗脂肪、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等主要指标。【结果】 不同生育时期籽粒性状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差异较大,授粉后14 d内是籽粒的快速增长期,种子形态主要在此阶段建成,籽粒长度、宽度分别由0.91、0.51 cm增长到1.76、1.11 cm,增长量分别占籽粒建成后的44.54%、52.54%;授粉14 d以后,籽粒大小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但籽粒重量不断增加,直至籽粒成熟;授粉后14~70 d,籽粒的长度、宽度分别增加了8.56%、3.30%,单瓜籽粒重从11.52 g增加到67.31 g,百粒干重则由3.77 g增加到20.93 g。在种子成熟过程中,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分别在授粉后63 d和70 d达到最高值(43.21%和35.07%);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在授粉后28、14 d逐渐减少,56 d后籽粒中检测不到可溶性糖含量。【结论】 籽用西葫芦种子成熟主要分为2个阶段:一是授粉后14 d内,为种子形态建成的主要阶段;二是授粉后21 d进入粗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积累阶段。授粉后28~42 d是籽粒营养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
    耐低温西瓜种质筛选及低温对西瓜生理指标的影响
    沈虹, 孟佳丽, 吴绍军, 余翔
    2021, 49(2):  115-12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8
    摘要 ( 216 )   PDF (1028KB) ( 5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耐低温西瓜种质材料,探索育种生理指标,为耐低温西瓜品种选育提供原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 以30个西瓜品种(系)、组合和高代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培养箱模拟低温胁迫(7.5 ℃),分析低温胁迫对西瓜幼苗冷害指数和恢复指数的影响;选择早佳8424和迁丽4号为试验材料,分析长时间低温胁迫(8 ℃低温处理15 d)、短时间较低低温胁迫(4 ℃低温处理2 d)以及常温恢复生长(28/22 ℃处理5 d)对西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 7.5 ℃低温胁迫下,不同西瓜材料冷害指数差异显著(P<0.05),恢复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从中果型材料中筛选出5个材料(迁丽2号、迁丽3号、迁丽4号、18S-135-2和18S-145-1)耐低温能力显著(P<0.05)强于早佳8424(CK1),从小果型材料中筛选出2个材料(17A-79×17A-82和17A-82×17A-79)的耐低温能力强于小兰(CK2)。不同低温处理(短时间较低低温胁迫和长时间低温胁迫)早佳8424和迁丽4号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氧含量变化不同,迁丽4号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更高,丙二醛、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更低,早佳8424和迁丽4号的脯氨酸含量因不同低温处理而不同。【结论】 30个西瓜品种(系)、组合和高代自交系种质材料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和生理响应不同,耐低温种质材料为迁丽2号、迁丽3号、迁丽4号、18S-135-2、18S-145-1、17A-79×17A-82和17A-82×17A-79。
    生长调节剂对西葫芦商品瓜外观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黎杰, 周玲玲, 田福发
    2021, 49(2):  124-128.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9
    摘要 ( 285 )   PDF (523KB) ( 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西葫芦商品瓜外观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西葫芦品种迁葫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生长调节剂(4、5、6、10 mg/L瓜丰和1 mg/L千手)喷施西葫芦叶片,以清水喷施处理为对照,分析生长调节剂对商品瓜外观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各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 1 mg/L千手处理极显著提高西葫芦商品瓜单瓜长、果实横径(P<0.01);单株瓜数低于对照,产量降低。瓜丰处理对西葫芦商品瓜单瓜重、单瓜长和果实横径无显著影响(P>0.05),单株瓜数与对照相当或略有提高,以喷施5 mg/L瓜丰处理下产量最高,为67 242.9 kg/hm2。生长调节剂处理下商品瓜畸形率为21.1%~77.8%,均低于对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指标与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瓜数>内源脱落酸(ABA)>畸形率>果实横径>单瓜长>单瓜重>果实肉厚。【结论】 使用生长调节剂有利于西葫芦商品瓜发育;采用浓度为5 mg/L瓜丰处理喷施西葫芦叶片,可减少化瓜、提高坐果率、显著增加产量。
    PEG引发对洋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单昕昕, 张仕林, 陈晖, 王瑞, 厉恩铜, 王建军
    2021, 49(2):  129-134.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20
    摘要 ( 200 )   PDF (717KB) ( 5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对洋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3个洋葱品种圣1-16、W465和W433种子为试验材料,在20 ℃黑暗条件下采用0(CK)、10%、20%和30%的PEG引发处理8 h后,分析各处理洋葱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结果】 与对照相比,PEG处理显著(P<0.05)提高洋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干重、鲜重,30% PEG引发浓度为最适浓度。30% PEG引发处理下,洋葱幼苗SOD、POD活性提高3.84%~15.23%、39.11%~62.22%,MAD含量下降11.84%~14.83%;幼苗根系活力显著提升。【结论】 30%PEG引发后的洋葱种子萌发效果较好,对其幼苗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双月刊 1973年创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北方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路战远
ISSN 2096-1197
CN 15-1375/S
CODEN BNXEAR
邮发代号:16-70
微信公众号
超星学习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