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顺国,刘猛,刘斐,等.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3):471-482. [2] 卢庆善. 高粱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6-28. [3] 邹剑秋. 高粱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4):2769-2773. [4] 邹剑秋,王艳秋,柯福来.高粱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0(3):2-8. [5] 隋虹杰,成慧娟,张姼,等.28个高粱新品种在赤峰地区的筛选及应用[J].种子,2015,34(9):108-110. [6] 赵建武,白文斌,刘贵锋,等.不同播期、积温、降水量对高粱农艺性状形成及产量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4,4(4):1-4. [7] 魏鹏程,陈杜,郑迎霞,等.贵州春玉米茎秆性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玉米科学,2021,29(5):95-103. [8] 许艺馨,冯磊,苏永秀,等.基于环境因子的春玉米产量结构模型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108-115. [9] 柯福来,邹剑秋,朱凯.气象因子与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相关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0(3):69-77. [10] 李欣禹,罗峰,刘惠芬,等.不同类型高粱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4):59-63. [11] 唐朝臣,罗峰,李欣禹,等.甜高粱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对环境因子反应度分析[J].作物学报,2015,41(10):1612-1618. [12] 彭丹丹,吴超,徐开未,等.不同播期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0(7):1134-1142. [13] 胡园春,安广池,杨宁,等.主要气象因子与冬小麦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农学学报,2020,10(2):92-95. [14] 衣政伟,田鹏飞,邓孟珂,等.水稻年度间产量波动与生长季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51-63. [15] 陆平. 高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6] 李雁鸣.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叶面积校正值(K值)的初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16(3):31-36. [17] 王忠. 植物生理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453-458. [18] 官春云. 现代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9-114. [19] 周瑜,黄娟,吴毓,等.播期对直播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4(3):384-392. [20] 尹学伟,李强,王秋月,等.播期对西南地区垄作直播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22,41(5):880-886. [21] 崔凤娟,王振国,李岩,等.高粱茎秆性状及倒伏系数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4(2):61-64. [22] 阚魏,黄瑞冬.高产高粱的形态与生理特性研究[J].杂粮作物,2007,27(5):347-349. [23] 杜连仲,李卫东,王韧.豫中高粱产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统计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5,19(1):52-57. [24] 赵汝男,杨华,徐民孜,等.高粱产量预测模型研究:以屯留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4):2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