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宗文. 中国苦荞种质资源的保存与研究[C]//山西省食品科学学会苦荞产业经济国际论坛论文集.太原:山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06. [2] 林汝法. 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 JIANG J F,JIA X.Sichuan Daliangshan area is one of origin region of Fagopyrum tataricum[J].Fagopyrum,1990,12(1):18-19. [4] 王莉花,殷富有,刘继梅,等.利用RAPD分析云南野生荞麦资源的多样性和亲缘关系[J].分子植物育种,2004(6):807-815. [5] 赵佐成,周明德,王中仁,等.中国苦荞麦及其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遗传学报,2002,29(8):723-734. [6] 张以忠,陈庆富.荞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种子,2004,23(3):39-42. [7] 张宗文,林汝法.荞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丛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 贾瑞玲,马宁,魏立平,等.50份苦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5):11-16. [9] 马宁,陈富,贾瑞玲,等.100份苦荞种质资源鉴定结果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3(12):3-6. [10] 程树萍. 苦荞麦引种试验报告[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68. [11] LIN R F,CHAI Y.Production research and academic exchange of China on buckwheat[C]∥Advances in Buckwheat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Yangling: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Press,2007:7-12. [12] 杨明君,郭忠贤,陈有清,等.苦荞麦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5):19-20. [13] 南铭,马宁,刘彦明,等.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1):262-267. [14] 孙逸敏. 利用SPSS软件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120-123. [15] 高金锋,张慧成,高小丽,等.西藏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2):1-5. [16] 李瑞国,高冬丽,柴岩,等.苦荞资源农艺性状因子聚类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80-84. [17] 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8] 康立宁,魏益民,欧阳韶晖,等.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因子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20-124. [19] 荣廷昭,潘光堂,黄玉碧.数量遗传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0-266. [20]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