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春余,姚海兰,张立明,等.不同类型甘薯品种块根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1):4537-4543. [2] 刘桂玲,张鹏,郑建利,等.不同类型甘薯品种主要经济性状和营养成分差异[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2):10-13. [3] 王佳佳. 甘薯淀粉含量与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差异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4] 刘倩,侯松,刘庆,等.移栽时期对食用型甘薯品种烟薯2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7(5):136-141. [5] 陆国权. 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 [6] 唐忠厚,魏猛,陈晓光,等.不同肉色甘薯块根主要营养品质特征与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705-1714. [7] 于振文. 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51-152. [8] 李长志,李欢,刘庆,等.不同生长时期干旱胁迫甘薯根系生长及荧光生理的特性比较[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2):511-517. [9] 丁元树,曾广文.甘薯地上部生长状况与叶片养料的运输[J].植物学报,1965,13(1):73-81. [10] 唐忠厚,张爱君,陈晓光,等.低钾胁迫对甘薯块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3):513-525. [11] 唐忠厚,张允刚,魏猛,等.耐低钾和钾高效型甘薯品种(系)的筛选及评价指标[J].作物学报,2014,40(3):542-549. [12] 马琴国,王引权,赵勇.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党参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6):46-48. [13] 黄华宏,陆国权,舒庆尧,等.甘薯淀粉RVA测定程序初探[J].食品科学,2003,24(11):26-30. [14] 陈海洲. 甘薯新品种金薯3号特性鉴定及其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8. [15] 马佩勇,贾赵东,边小峰,等. 淀粉型甘薯新品种苏薯23的选育及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10):1768-1774. [16] 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17] 吕长文,王季春,唐道彬,等.甘薯块根碳水化合物合成与积累动态特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1,26(2):23-27. [18] 张传辉,姜东,戴廷波,等.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特征及其与淀粉理化特性关系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6):130-133. [19] 马冬云,郭天财,王晨阳,等.冬小麦品种粒重和淀粉特性的穗粒位差异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6):1076-1079. [20] 李友军,熊瑛,吕强,等.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叶、茎、粒可溶性糖变化与淀粉含量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219-2226. [21] 林汝湘,谢春生,冯祖虾,等.我国南方甘薯品种资源部分营养成分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4):39-45. [22] 杨景峰,罗志刚,罗发兴.淀粉晶体结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7, 28(7):240-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