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9, Vol. 40 ›› Issue (1): 28-33.doi: 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1.007
达赖[1];付绍印[1,2];刘斌[3];何小龙[1];王标[1];陈欣[1];方勤圆[1];张兴夫[1];姜卓[4];张文广[2,3,5];刘永斌[1]
Dalai[1];FU Shao-yin[1,2];LIU Bin[3];HE Xiao-long[1];WANG Biao[1];CHEN Xin[1];FANG Qin-yuan[1];ZHANG Xing-fu[1];JIANG Zhuo[4];ZHANG Wen-guang[2,3,5];LIU Yong-bin[1]
摘要: 通过对比不同尾椎数的蒙古绵羊群体在基因组上的遗传分化水平,对全基因组选择信号、蒙古羊尾长性状的相关基因及可能的突变位点进行检测,试图解析尾椎形成的分子机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使用两组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多样性比率(piratio)检测尾椎选择信号,将Fst值和piratio较大的染色体区段作为受选择候选区域。结果表明,共找到76个选择区域,这些区域分别落在了尾脂肪沉积和骨骼发育的QTL上,进一步对这些候选区域所包含的63个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及通路的注释分析,富集到骨骼再生相关的Wnt和FGF信号通路,同时发现LRP6等功能候选基因。该研究确定了与尾椎数相关的受选择区域,推测不同尾椎数蒙古绵羊群体的形成可能由非基因编码区域的一个或者多个突变造成。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