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山北麓人工混播草地草种组合筛选
- 许嘉逸, 李强, 温超, 单玉梅, 刘思博, 晔薷罕, 张丽华, 殷国梅
-
2025, 46(1):
52-60.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5.01.008
-
摘要
(
4 )
PDF (1045KB)
(
0
)
收藏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适合在呼和浩特地区建植的优质高产、可长期利用的人工草地混播组合。[方法]于2021年5月8日在武川县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旱作试验站进行播种。选取豆科牧草敖汉苜蓿(A)、中苜3号(Z)、中苜1号(P)以及禾本科牧草无芒雀麦(W)、老芒麦(L)、偃麦草(Y)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单播,再以不同混播组合(AW:敖汉苜蓿+无芒雀麦;AL:敖汉苜蓿+老芒麦;AY:敖汉苜蓿+偃麦草;ZW:中苜3号+无芒雀麦;ZL:中苜3号+老芒麦;ZY:中苜3号+偃麦草;PW:中苜1号+无芒雀麦;PL:中苜1号+老芒麦;PY:中苜1号+偃麦草)进行混播,建植人工草地。于2022年8月26日测定不同处理下草群高度、密度、生物量,检测各混播组合牧草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计算种间竞争率及种间相容性。[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特征表现为混播优于单播。①群落特征方面:牧草高度在混播组合ZW与ZL中表现较好,且混播后Z的高度较单播时提高18.29%,W的高度较单播时提高12.87%;混播后牧草密度范围在178.00~322.67 株/m2,相较于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单播时,密度分别提高8.99%~35.33%、11.24%~34.51%,且ZL组合与其他混播组合的群落密度间均存在显著性(P<0.05)差异;混播后牧草生物量范围在207.28~308.70 g/m2,相较于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单播时,生物量分别提高13.24%~14.35%、9.36%~12.95%,且ZL与ZW组合与除AW外的其他混播组合的群落生物量间均存在显著性(P<0.05)差异。②营养品质方面:混播后各组合牧草干物质含量范围在88.67%~89.38%,ZL混播组合牧草干物质含量最高,ZW混播组合次之;粗蛋白含量范围在13.15%~15.78%,ZW混播组合牧草粗蛋白含量最高,ZL混播组合次之;粗脂肪含量在1.57%~2.30%,AL混播组合牧草粗脂肪含量最高,ZL混播组合次之;粗灰分含量在7.96%~9.90%,ZW混播组合粗灰分含量最低,ZL混播组合粗灰分含量次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47.45%~53.01%,ZL混播组合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ZW混播组合次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33.70%~39.43%,ZY混播组合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ZW混播组合次低。③种间竞争率及种间相容性:除AW、ZY混播组合外,其余不同混播组合的种间相容性均大于1,处于1~1.135,说明除AW、ZY混播组合外的所有组合都表现为种间干扰小于种内干扰,这些组合的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共存性较好;此外,除AY混播组合外,所有处理中种间竞争率均大于1,处于1~1.754,表明除AY混播组合外所有豆科牧草竞争力均优于禾本科牧草。④综合评价: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熵权-TOPSIS模型综合评价,得出各混播组合排名由高到低为:ZL>ZW>PL>AL>PW>AY>PY>ZY>AW。[结论]综合各项指标来看,ZL、ZW混播组合在植被群落特征、牧草营养成分、种间竞争及群落稳定性等方面均表现良好,初步选定ZL与ZW为适合在呼和浩特地区建植的最佳混播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