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佰朝,张吉旺,董树亭,等.生育前期淹水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093-2103. [2] 高玉红,牛俊义,徐锐,等.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叶片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5):178-184. [3] 李洪涛,许瀚元,李景芳,等.玉米叶绿素含量基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19(5):46-51. [4] 张守仁.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讨论[J].植物学通报,1999(4):444-448. [5] 刘剑钊,袁静超,周康,等.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9,27(5):151-157. [6] 赵倩,任广伟,王杰,等.施用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CLP-7对连作烟田土壤质量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0,40(15):5357-5366. [7]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徐爱珍,胡建民,熊永,等.TDR法、干烧法及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29(2):253-256. [9] 江胜国. 国内土壤容重测定方法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S2):82-86. [10] 徐田军,吕天放,赵久然,等.玉米生产上3个主推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灌浆特性[J].作物学报,2018,44(3):414-422. [11] 马正波,董学瑞,唐会会,等.四甲基戊二酸对夏玉米光合生产特征的调控效应[J].作物学报,2020,46(10):1617-1627. [12] 周祥利,陶洪斌,李梁,等.花后水分亏缺对玉米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6):187-190. [13] 季浩. 不同生育期及高温对玉米和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7. [14] 孙玉婷. 不同密度下高产玉米灌浆特性及灌浆期棒三叶光合特性的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7. [15] 黄超,刘战东,赵犇,等.不同产量水平下夏玉米光合及耗水特性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9,38(12):19-28. [16] 刘笑鸣,顾万荣,李从锋,等.化学调控和氮肥对高密度下春玉米光热水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5):3083-3094. [17] 徐宗贵,孙磊,王浩,等.种植密度对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3):2463-2475. [18] 于文颖,纪瑞鹏,冯锐,等.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5,35(9):2902-2909. [19] 裴文东,张仁和,王国兴,等.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光合特性对增密的响应[J].玉米科学,2020,28(3):92-98. [20] 吴琼,丁凯鑫,余明龙,等.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B2对玉米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20(5):174-181. [21] 王帘里,孙波,隋跃宇,等.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对土壤氮素供应和玉米产量的预测[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327-335. [22] 史大坤,姚天茏,刘楠楠,等.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1):1839-1857. [23] 王富贵. 高产春玉米耐密性生理机制和深松调控效应[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24] 宋贺,蒋延玲,许振柱,等.玉米光合生理参数对全生育期干旱与拔节后干旱过程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39(7):2405-2415. [25] 李艺博.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6] KRAMER D M,EVANS J R.The importance of energy balance in improving photosynthetic productivity[J].Plant Physiology,2011,155(1):70-78. [27] 胡启瑞. 高温逆境下棉花花粉耐热性及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28] 王一,张霞,杨文钰,等.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1):2072-2081. [29] 刘文娟,常丽娟,岳丽杰,等.两个玉米品种维管束鞘叶绿体的非光化学淬灭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8):1532-1544. [30] 肖万欣,王延波,谢甫绨,等.干旱对玉米自交系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5,23(4):54-61. [31] 明博,谢瑞芝,侯鹏,等.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1960-1972. [32] 方缘,张玉书,米娜,等.干旱胁迫及补水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8,26(1):89-97. [33] 郝卫平. 干旱复水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补偿效应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4] 王敏. 10个夏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与水分利用率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5] 姜寒冰,张玉翠,任晓东,等.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方法及尺度传递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1):5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