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连海,吴普特,赵西宁,等.内蒙古河套灌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63-72. [2] 马荣,马庆,胡小利,等.内蒙古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田间耐盐碱性的综合评价[J].北方农业学报,2016,44(4):14-19. [3] 王凤香. 向日葵绿色种植成本及效益分析——以巴彦淖尔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6(8):292-293. [4] 杨栋,冯国荣.河套地区食用向日葵高产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2020(4):30. [5] 党宏波,边学亮,杨文,等.河套灌区向日葵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的探究[J].现代农业,2019(5):22-24. [6] 尤艳蓉,李锦龙,李城德,等.食用向日葵杂交种SH361种植密度试验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8):59-60. [7] 韩成,樊秀荣,张红萍,等.临河区食用向日葵养分肥效和最佳施肥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6):134-136. [8] 段维,赵刚,柳延涛,等.食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10):165-166. [9] 孟天天,高聚林,包海柱,等.食用向日葵籽粒灌浆及产量对深松和密度的响应[J].北方农业学报,2018,46(6):13-17. [10] 王德兴,依兵,崔良基,等.田间配置模式对套种食用型向日葵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8(6):5-8. [11] 刘胜利,王鹏,柳延涛,等.复播油用向日葵不同密度对群体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8,46(1):16-20. [12] 李军,闫文芝,张静,等.种植密度对食用向日葵籽粒性状和产量及其他经济性状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26-27. [13] 贾晓军,丁变红,杨芬,等.食用向日葵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4):1-6. [14] 王莹,席晓飞,范兴忠.食用向日葵杂交种JK601密度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89-90. [15] 遆晋松,童文杰,周媛媛,等.河套灌区向日葵耐盐指标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20):177-184. [16] 杨海峰,段学艳,卫玲,等.食用向日葵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J].作物杂志,2020(5):9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