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郝林峰,惠霖,张丽珍,等.青贮玉米品种选择对生物产量和饲料价值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S1):29-33. [2] 龚锡震,柏光晓,任洪,等.基于AMMI模型对青贮玉米区域试验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J].种子,2019,38(4):110-113. [3] 赵悦. 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9. [4] 张合成. 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六大突破[J].中国经济报告,2017(12):18-19. [5] 于康震. 粮改饲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J].农村工作通讯,2017(9):5-8. [6] 苏秀艳. 以玉米调减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方略及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8,38(20):26. [7] 许莹莹,马青美,宋希云,等.不同玉米品种倒伏抗性与产量相关性状的聚类和相关分析[J].玉米科学,2019,27(5):15-21. [8] 郑向阳,栗建枝,王国平,等.山西省玉米不同生态区特点和特征特性分析[J].中国种业,2014(8):26-28. [9] 史丽娟,白文斌,李光,等.不同耕作模式对山西旱塬区高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8,8(12):1-5. [10] 赵鑫,苏晓菲,张宝林.晋西北风沙源区玉米种植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0):1637-1639. [11] 冯淑华,李伟忠,李晶.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比较[J].草原与草坪,2011,31(2):38-40. [12] 白岚方,张向前,王瑞,等.不同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及青贮产量品质的差异性研究[J].作物杂志,2020(1):154-160. [13] 黄晓君. 落叶松针叶虫害地面高光谱识别及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 [14] 李志辉,杨模华,黄丽群,等.桉树等速生树种光合速率测定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2):7-11. [15] 王富贵. 高产春玉米耐密性生理机制和深松调控效应[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16] 殷建军,郭庆瑞,郭凤琴,等.晋北高寒冷凉区青贮玉米品种性状评价及筛选[J].种子,2020,39(12):138-141. [17] 范杰英,王昱,姜晓莉,等.玉米叶片早衰及籽粒败育的机理与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30-1332. [18] 李宏宇,杨茁萌,仇学军,等.美国二次压缩苜蓿草捆的取样与样品前处理方法[J].中国奶牛,2019(2):54-59. [19]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青贮玉米品质分级:GB/T 25882—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0] 张振平. 东北南部春玉米高产群体田间结构配置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1] 曾苏明,郭新平,张肖红.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46-48. [22] 高亚男. 行距对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3] 张晓丽. 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抗倒能力的影响[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