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3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基础研究
    山豆根多糖对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小鼠体内外炎性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刘梦倩, 曹迷霞, 韦英益, 胡庭俊
    2020, 41(6):  1-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01
    摘要 ( 117 )   PDF (635KB) ( 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探究山豆根多糖对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感染小鼠体内外炎性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通过PCV2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用不同浓度(100、200、400 μg/mL)的山豆根多糖作用细胞,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分泌IL-1β、IL-8、MCP-1水平和细胞内COX-1活性;利用PCV2体内感染昆明种小鼠建立氧化胁迫模型后,腹腔注射低、中、高浓度[100、200、400 mg/(kg·BW)]的山豆根多糖,应用ELISA法测定小鼠脾脏、肺脏组织和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IL-8、MCP-1分泌水平和COX-1活性。结果显示,与PCV2感染模型细胞相比,经不同浓度山豆根多糖处理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炎性因子IL-1β、IL-8、MCP-1水平和细胞内COX-1活性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400 μg/mL的山豆根多糖作用最佳(P<0.01);利用不同浓度的山豆根多糖腹腔注射PCV2感染小鼠后,均能抑制PCV2感染小鼠的脾脏、肺脏组织和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IL-8、MCP-1分泌水平和COX-1的活性,其中,高浓度[400 mg/(kg·BW)]的山豆根多糖作用最佳(P<0.01)。综上提示,山豆根多糖能够抑制PCV2感染小鼠炎性因子分泌,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布鲁菌Rev.1株ery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程家海, 宋前进, 郭昊, 侯丽娜, 杨超, 王凤雪, 关平原, 温永俊
    2020, 41(6):  7-1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02
    摘要 ( 204 )   PDF (781KB) ( 5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布鲁菌优势抗原eryA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在获得目的蛋白的基础上建立以该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eryA,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镍柱亲和纯化eryA重组蛋白,SDS-PAGE 鉴定纯化蛋白,Western-Blotting检测反应原性后建立间接ELISA方法。反应条件优化后,抗原包被浓度为0.312 5 μg/mL,37 ℃包被2 h;封闭液为5%猪源明胶,37 ℃作用2 h;血清稀释度为1∶100,37 ℃作用1 h;酶标抗体稀释度为1∶8 000,37 ℃作用45 min。血清稀释度为1∶1 600时,仍然检测为阳性,证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灵敏性良好;其他菌种及病毒经过特异性检测,均为阴性,证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良好;通过重复性检测,批间及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证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重复性良好。检测临床血清样品,建立的方法与试管凝集试验总符合率为95.7%,证明该方法可初步应用于临床诊断。
    沙门菌感染对小鼠白细胞总数及其亚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孙善闻, 赵彤, 谢艺萌, 蒋鹏轩, 王新
    2020, 41(6):  13-1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03
    摘要 ( 231 )   PDF (482KB) ( 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沙门菌感染对小鼠白细胞总数及其亚群动态变化的影响,采取腹腔注射的方法给小鼠接种6.5×109 CFU/mL浓度的沙门菌0.1 mL/只,分别在4、6、8、12、16和24 h采集小鼠血液,应用全自动动物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感染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和粒细胞数,记录并分析小鼠24 h内白细胞总数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白细胞总数及其亚群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白细胞总数和粒细胞数的变化幅度最明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感染沙门菌能够刺激小鼠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影响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能量溢出与储备碳水化合物合成对瘤胃微生物生长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胜利, 崔爽青, 孙海洲, 张春华, 桑丹, 金鹿, 张崇志, 邴新帅
    2020, 41(6):  17-2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04
    摘要 ( 192 )   PDF (900KB) ( 7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瘤胃微生物将一些ATP用来维持代谢,剩余的ATP用来进行储备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能量溢出(进行无效循环并产热),因此,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效率较低。瘤胃原虫贮存的碳水化合物占绝大部分。在一些细菌纯培养实验中发现有能量溢出,最近研究发现在混合瘤胃菌群中也能发生能量溢出。通过精确测定碳水化合物贮存和能量溢出的量,以及二者对微生物生长效率的影响,可以预测微生物蛋白质产量,制定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生产效率的措施。综述了瘤胃微生物能量溢出和糖原储备规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估测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皖西白鹅3种常用蛋白饲料原料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测定
    陈丽园, 朱洪龙, 邓小杰, 胡忠泽, 江卫军, 夏伦志
    2020, 41(6):  26-31.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05
    摘要 ( 219 )   PDF (593KB) ( 4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皖西白鹅对常用蛋白饲料原料豆粕、菜籽粕及DDGS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SIAAD),选取体重相近的56日龄皖西白鹅288只,随机分为24个饲喂栏,每个饲喂栏12只(公、母各半),试验期为35 d,0~28 d为预饲期,全部饲喂相同基础日粮;29~35 d为试验期,分别饲喂待测饲粮和无氮饲粮6 d,每种饲粮6个饲喂栏(重复),第35天早上饲喂前采集回肠食糜并测定食糜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豆粕、菜籽粕和DDGS的平均SIAAD分别为88.30%、81.17%、88.99%,且豆粕和DDGS平均SIAAD显著(P<0.05)高于菜籽粕。豆粕中氨基酸的SIAAD如下:赖氨酸(Lys)81.27%、蛋氨酸(Met)95.14%、苏氨酸(Thr)85.08%、缬氨酸(Val)88.25%、亮氨酸(Leu)88.20%、异亮氨酸(Ile)87.33%、苯丙氨酸(Phe)91.66%、组氨酸(His)87.77%和精氨酸(Arg)92.18%;菜籽粕氨基酸的SIAAD如下:Lys 75.19%、Met 87.87%、Thr 82.96%、Val 84.25%、Leu 83.19%、Ile 81.94%、Phe 86.08%、His 84.39%和Arg 83.10%;DDGS 中氨基酸的SIAAD如下:Lys 83.74%、Met 94.59%、Thr 90.85%、Val 91.97%、Leu 93.67%、Ile 91.38%、Phe 94.73%、His 90.59%和Arg 94.09%。该试验结果为豆粕、菜籽粕和DDGS在皖西白鹅饲粮上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制低氮饲粮提供数据参考。
    槲皮素等类黄酮对瘤胃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
    杨鼎, 晔薷罕, 李长青, 王慧敏, 田丰, 孙海莲, 伊风艳
    2020, 41(6):  32-3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06
    摘要 ( 183 )   PDF (527KB) ( 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槲皮素等类黄酮存在于多种饲料作物中。由于其具有抗氧化、抗炎症等特性,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保障家畜健康。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槲皮素等类黄酮的作用机理、在瘤胃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变化、对宿主动物的作用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槲皮素等类黄酮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代谢方面的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借鉴。
    西藏青贮用乳酸菌筛选分离及应用研究进展
    鲍宇红
    2020, 41(6):  37-4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07
    摘要 ( 180 )   PDF (704KB) ( 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虽然饲料原料资源丰富,但整体利用率不高。青贮处理可以有效贮存饲料,既可以节约饲料资源,也可以保存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目前,西藏地区关于青贮用乳酸菌的研究已经由从传统乳制品中分离乳酸菌过渡到从多种天然青贮饲料中分离乳酸菌。对西藏地区青贮用乳酸菌的筛选分离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加快以青贮分离乳酸菌菌株为来源的高原青贮用乳酸菌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动物遗传与繁育
    杜蒙杂交母羊的繁殖规律研究
    奥旭东, 石新宇, 何辉杰, 马云慧, 刘洁, 王建国
    2020, 41(6):  43-4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08
    摘要 ( 428 )   PDF (382KB) ( 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杜蒙杂交母羊的繁殖规律。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范围内养殖的杜蒙杂交母羊(n=668)的首次发情时间、妊娠期、产羔率、产双羔率等指标数据进行整理;采用公羊试情方法,观察并记录杜蒙杂交母羊(n=302)的发情周期和发情持续时间。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该地区杜蒙杂交母羊的繁殖规律。结果表明:杜蒙杂交母羊平均首次发情时间为8.5月龄(最早7.0月龄、最晚10.7月龄),平均发情周期为16.0 d(最短13.5 d、最长18.5 d),平均发情持续时间为24.0 h(最短20.0 h、最长27.5 h),平均妊娠期为146.0 d(最短143.0 d、最长149.0 d),产羔率为119.7%,产双羔率为19.7%。研究结果为掌握杜蒙杂交母羊自然发情规律,以及准确把握最佳配种时间提供了依据。
    动物生产与管理
    强制换羽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张浩, 周珍辉, 曹金元
    2020, 41(6):  46-4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09
    摘要 ( 506 )   PDF (452KB) ( 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强制换羽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选取80周龄海兰褐蛋鸡4 500只,分为A、B、C组,每组1 500只,于试验组Ⅰ区饲养;选取60周龄海兰褐蛋鸡3 000只,分为D、E组,每组1 500只,于试验组Ⅱ区饲养;另选取60周龄海兰褐蛋鸡1 500只(F组),于对照组Ⅲ区饲养。试验组Ⅰ区和试验组Ⅱ区位于同一栋鸡舍,对照组Ⅲ区位于另外一栋鸡舍。采取饲料、饮水、光照控制的方式对A~E组鸡群进行强制换羽处理;F组不进行强制换羽处理。试验包括7 d的预试期和56 d的正试期。在正试期内,测定各组鸡群的产蛋率、蛋品质指标、死亡率。结果表明:与换羽前相比,强制换羽后A、B、C组的平均产蛋率的提高幅度为27.1%,强制换羽后D、E组的平均产蛋率的提高幅度为16.1%,换羽后F组的平均产蛋率的降低幅度为5.5%;5个接受强制换羽处理的试验组(A~E组)与对照组(F组)相比,蛋重增加2.5%,蛋壳强度提高11.8%,蛋白高度提高8.8%,蛋形指数提高3.3%,蛋壳尖端的厚度提高14.8%;5个接受强制换羽处理的试验组(A~E组)的平均死亡率为2.5%,对照组(F组)的死亡率为1.5%。综上所述,强制换羽技术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海兰褐蛋鸡的产蛋率,并提升蛋品质。
    畜牧资源与环境
    畜禽粪污源抗生素污染对土壤和作物的潜在风险及对策
    常静, 李蕴华, 凤英, 岳林芳, 成立新, 宝华, 王志铭, 于朝晖, 李京淑
    2020, 41(6):  50-5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0
    摘要 ( 196 )   PDF (692KB) ( 11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畜禽粪便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含有大量兽用抗生素和有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排入环境,引起了一系列的潜在生态风险,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结合我国兽用抗生素使用及其在土壤、植物中的残留现状,对抗生素残留的潜在风险和降解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蛋鸡粪发酵腐熟肥对番茄生长性状、产量、品质和土壤的影响
    侯福银, 马萌萌, 陈应江, 卢健, 王滨坤, 杨智青, 郗洪生, 金崇富, 时凯, 陈长宽, 安晨
    2020, 41(6):  56-61.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1
    摘要 ( 787 )   PDF (939KB) ( 6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降低养殖粪污环境污染,减少化肥施用,该试验研究蛋鸡发酵腐熟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番茄生长性状、产量、品质和土壤的影响,设置施用常规化肥(CK)、蛋鸡发酵腐熟有机肥1 000 kg/667 m2(F1)、蛋鸡发酵腐熟有机肥1 500 kg/667 m2(F2)和蛋鸡发酵腐熟有机肥2 000 kg/667 m2(F3)4个处理组。结果表明,有机粪肥对番茄生长期叶片数、叶绿素和株幅影响不大,但在盛果期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茎粗有增大趋势,株高变化不明显。从产量来看,仅F3组产量略高于CK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CK组相比,F2组番茄VC含量显著(P<0.05)增加了14.1%,F1组VC含量增加了6.0%(P>0.05);F1、F2和F3组番茄硝酸盐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CK组,且表现为随粪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各处理组土壤pH值、容重和盐分无显著差异(P>0.05);F3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16.74 g/kg,极显著(P<0.01)高于CK组,F1、F2组显著(P<0.05)高于CK组;F1组和F3组土壤总氮相对CK组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0.3%、17.1%;F1、F2和F3组速效钾略高于CK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值得关注的是,与CK组相比,F1和F3组有效磷分别升高了55.7%(P<0.05)和196%(P<0.01),F2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蛋鸡粪肥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番茄产量,改善番茄品质及培肥土壤,但为避免番茄硝酸盐和土壤氮、磷等富集,不宜超量施用。
    畜牧经济与信息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改革发展的启示
    郝宸昉, 吉鹏华, 辛庆强, 赵俊利, 贾淑萍
    2020, 41(6):  62-6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2
    摘要 ( 180 )   PDF (659KB) ( 5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畜牧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总结分析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改革及采取的一些重大发展措施,得出了内蒙古畜牧业改革发展的启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经营体制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推进经营制度不断改革创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有效提高科技含量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坚持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基于微信平台的农牧业生产信息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应用
    任婷婷, 辛庆强, 吕猷, 赵俊利, 吉鹏华, 郝宸昉
    2020, 41(6):  67-71.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3
    摘要 ( 128 )   PDF (945KB) ( 2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农牧业工作者或农牧民经常会遇到一些只有农牧业专家才能解决的生产问题,但要得到专家的指导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费用,因此,为广大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农牧业生产的科技知识,并且能够与专家或技术人员实时交流,获得种养技术指导和病虫害诊断的农牧业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开发的农牧业生产信息技术服务系统以微信平台为载体,提供咨询服务,指导科学种田和养殖。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及应用。
    草业科学
    赤霉素浓度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聂莹莹, 徐丽君, 辛晓平, 杨桂霞
    2020, 41(6):  72-77.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4
    摘要 ( 136 )   PDF (674KB) ( 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和呼伦贝尔黄花苜蓿2种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对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农1号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速度以及根长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赤霉素浓度为50 mg/L时效果最好;呼伦贝尔黄花苜蓿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速度以及根长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赤霉素浓度为200 mg/L时效果最好。
    食品科学
    吖啶酯偶联单克隆抗体建立化学发光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
    裘雪梅, 朱立鑫, 杨妮, 刘云祎, 刘仁荣
    2020, 41(6):  78-8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5
    摘要 ( 175 )   PDF (571KB) ( 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方法。[方法] 将吖啶酯(acridinium ester,AE)与AFB1单克隆抗体进行体外化学合成,分别合成了吖啶酯∶AFB1单克隆抗体摩尔比为5∶1、10∶1、15∶1、20∶1、25∶1的吖啶酯标记AFB1单克隆抗体(AFB1-AE),分析了不同摩尔比的检测效果,选择吖啶酯∶AFB1单克隆抗体为25∶1的AFB1-AE偶联物建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结果] 获得对应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245Ln(x)+ 1.578 1,R2=0.985 7,IC50=81.48 pg/mL;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加标回收率88.4%~106.0%,变异系数0.92%~2.10%。[结论] 将吖啶酯与AFB1单克隆抗体体外交联,可建立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SNP技术在猪肉溯源过程中的应用
    吴华莉, 涂尾龙, 曹建国, 张莺莺, 王洪洋, 黄济, 谈永松
    2020, 41(6):  84-8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6
    摘要 ( 98 )   PDF (618KB) ( 4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可用于梅山猪和申农猪肉质溯源的SNP位点标记,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3个基因在梅山猪和申农猪群体内14个SNP位点的多态性,以期寻找多态性丰富的SNP位点,通过再次采集样品,进行溯源验证试验,最终确定可用于梅山猪和申农猪肉溯源的SNP位点组合。结果表明:MMP19基因、GRN基因、NR4A1基因的SNP位点和PSMB10基因的2个SNP位点杂合度(H值)均大于0.30,符合肉质溯源要求。可根据MMP19、PSMB10、NR4A1和GRN 4个基因共5个SNP位点编制用于检测梅山猪和申农猪肉质溯源的条形码。
    兽医药物科学
    五倍子预防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效果的研究
    张辽, 姚池蓓, 袁梦莹, 王红
    2020, 41(6):  90-9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7
    摘要 ( 424 )   PDF (490KB) ( 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五倍子能预防鱼类烂鳃病,但作用剂量不明确。为探明五倍子的推荐使用剂量,该研究从体内、体外两方面考查了不同剂量五倍子对病原菌抑制效果和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五倍子对草鱼烂鳃病预防效果的影响。将五倍子煎液以40、60、80、100 mg/kg剂量加入Shieh琼脂选择培养基,涂布柱状黄杆菌,培养72 h并计数,计算抑菌率;选择健康的草鱼幼鱼240尾,分为4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3个试验组分别添加1%、2%、4%五倍子进行投喂,用柱状黄杆菌悬液向鱼缸连续泼洒3 d攻毒,饲养56 d后测定血清、肠、肝胰脏溶菌酶活力及血清补体C3、IgM含量。结果表明,80~100 mg/kg的五倍子抑菌效果明显,100 mg/kg能完全抑菌;2%五倍子剂量组肝胰脏溶菌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因此,五倍子在草鱼饲料中推荐添加剂量为2%。
    伊维菌素耐药及敏感捻转血矛线虫国内分离株的鉴定
    罗晓平, 王鹏龙, 李军燕, 杨晓野, 耿万恒, 高娃, 白宝霞, 赵世华
    2020, 41(6):  94-9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8
    摘要 ( 176 )   PDF (1386KB) ( 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国内开展驱虫药耐药性相关研究中虫种资源缺乏问题,该研究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开展了华北地区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的分离工作,并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对来源不同的耐伊维菌素捻转血矛线虫虫株进行分离,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分离到了4株对伊维菌素6倍耐药及1株对其敏感的捻转血矛线虫。该研究将为国内开展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研究及新型驱虫药物的开发提供虫种资源。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的制备及应用效果评价
    李丽琴, 程雪娇, 王宇鹏, 孙珊珊, 石青青, 宋秀梅, 于海超, 王建
    2020, 41(6):  100-10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19
    摘要 ( 170 )   PDF (688KB) ( 3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有效预防鸭短喙侏儒综合征,采用新型鸭细小病毒毒株(SD03株)制备了一种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进行蛋黄抗体效价的测定,分析蛋黄抗体的消长规律,确定最佳免疫程序、收蛋时间和临床应用效价标准,并对制备的3批供试品进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该抗体琼扩效价和中和效价均在三免15 d达到高峰,分别为1∶64和1∶640,由此确定高免蛋收集时间为三免15 d;基础免疫完成后,最佳加强免疫时间为每隔30 d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可使抗体效价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确定了抗体琼扩效价≥1∶32或中和效价≥1∶320为临床应用效价标准。3批供试品临床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安全性好,对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有良好的预防和紧急预防效果。
    动物疾病防控
    马鼻肺炎诊断与综合防控措施
    王娜, 戴伶俐, 张帆, 罗晓平, 李军燕, 宋越, 张月梅, 刘威
    2020, 41(6):  106-110.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20
    摘要 ( 609 )   PDF (648KB) ( 8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鼻肺炎是由马疱疹病毒1型和4型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通常引发马的呼吸道疾病、孕马流产及马神经性疾病。介绍了马鼻肺炎的分布及危害、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总结该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30例猫下泌尿道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分析
    孙悦, 杨爽, 曾澳, 韩晓雅, 曹华, 王峥, 郑家三
    2020, 41(6):  111-11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21
    摘要 ( 271 )   PDF (658KB) ( 6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猫下泌尿道疾病是对猫泌尿系统发生的一种或多种疾病的综合性描述,是猫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情况下不能自愈,一旦发病往往不断加重,不仅累及泌尿系统原发病灶,而且常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甚至以死亡归转。通过对30例猫下泌尿道病例诊断和治疗过程的统计整理与分析,系统地梳理了猫下泌尿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对兽医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教学研究
    动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
    李凌岩, 李井春, 陈雪龙, 曲善民, 崔一喆, 李茹冰, 张旭
    2020, 41(6):  116-11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22
    摘要 ( 96 )   PDF (570KB) ( 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生产是现代畜牧业的主干学科之一,顺应我国畜牧业发展需求,培养动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制定和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非常必要。基于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生产类专业为例,结合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探索并构建适合动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奠定课程基础并提供新思路。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以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为例
    石志芳, 席磊
    2020, 41(6):  120-12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23
    摘要 ( 126 )   PDF (473KB) ( 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专业特点反映不足、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以家畜环境卫生学为例,引进CDIO教育理念,面向现代畜牧业生产实际,满足应用型本科动物科学专业要求,充实和改革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模式,完善基于实验构思、设计、运作及目标实现的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为培养畜牧生产类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其他课程建设及同类高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提供借鉴。
    农业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及防范策略
    赵建军, 李玉铎, 王景伟, 李春秋, 刘鹏, 曹迪, 王建发, 孙东波, 郑家三
    2020, 41(6):  124-128.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6.024
    摘要 ( 109 )   PDF (842KB) ( 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院校实验室是高校师生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农业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通过在线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农业院校生物实验室存在防范意识不强、管理制度松散、无独立管理人员、设备使用不规范、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问题。就当前问题,建议进一步通过完善屏障设施、强化防范意识,探索农业院校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当前绝大部分高校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双月刊 1973年创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畜牧与饲料科学》编辑部
主编:金海
ISSN 1672-5190
CN 15-1228/S
CODEN XYSKAX
邮发代号:16-101

《畜牧与饲料科学》微信公众号

超星学习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