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9-3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基础研究
    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产抗真菌物质的培养条件
    代超凡, 李兰兰, 旭日花, 郝加丽, 卢文婷, 王岩, 郑李缘
    2020, 41(5):  1-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01
    摘要 ( 105 )   PDF (1024KB) ( 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实验室保存的乳酸菌N22产抗真菌物质的产量, 以毕赤酵母为指示菌, 产生的抑菌圈大小为评价指标,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产抗真菌物质的培养条件。对MRS培养基碳源、氮源进行优化, 考查不同温度、初始pH值和发酵时间对乳酸菌产抗真菌物质的影响, 温度、初始pH值和发酵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最后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分析确定乳酸菌最佳培养条件为34.16 ℃、初始pH值为5.33、培养35.44 h, 此时, 最大抑菌圈直径为16.34 mm, 可取率为97.90%。经验证, 最大抑菌圈直径为16.58 mm。该培养条件增加了乳酸菌抗真菌物质的产量。
    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钟华晨, 贺银凤
    2020, 41(5):  7-1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02
    摘要 ( 227 )   PDF (778KB) ( 1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细菌群体感应(QS)的概念以及革兰阴性菌的AHL-LuxI/LuxR型QS系统、革兰阳性菌的QS系统、LuxS/AI-2介导的种间QS系统、AI-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信息系统4种QS系统的调节机制。就QS系统在细菌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生物膜的调控进行初步阐述,以期为乳酸菌的开发利用和致病菌耐药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梭梭HabHLH74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王力伟, 赵沛义, 王朝, 房永雨, 刘红葵, 郭慧琴, 王蕴华, 何江峰
    2020, 41(5):  13-18.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03
    摘要 ( 116 )   PDF (776KB) ( 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梭梭中克隆了HabHLH74转录因子基因,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HabHLH74蛋白, 旨在为梭梭抗逆分子机理提供研究基础。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RT-PCR技术成功扩增了HabHLH74的完整编码区cDNA序列, HabHLH74编码区cDNA序列长度为1 218 bp。根据HabHLH74编码区序列预测出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②成功构建了HabHLH74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abHLH74, 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梭梭HabHLH74蛋白, 其分子量为43.6 kDa。③对诱导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后获得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诱导剂IPTG浓度为0.5 mmol/L, 诱导温度为37 ℃, 诱导时间为6 h。④对在优化条件下诱导后的菌体进行超声破碎后发现梭梭HabHLH74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降低诱导温度(16 ℃、25 ℃诱导)未能得到可溶性表达的梭梭HabHLH74蛋白。
    微生物拮抗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其在秸秆发酵用菌株的应用
    萨初拉, 陶金山, 苏少锋, 吴青海, 其布日, 高娃, 吉鹏华, 朱兴宇, 呼和
    2020, 41(5):  19-2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04
    摘要 ( 233 )   PDF (1996KB) ( 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利用复合菌添加剂提高青贮品质和营养价值的研究中, 首先需要确定菌株间的拮抗特性, 以便获得最佳组合效果。利用传统的1/2组合菌饼法和牛津杯法检测了6种微生物间的拮抗特性。结果显示, 仅产朊假丝酵母菌和黑曲霉菌之间存在弱拮抗现象。在后续全组合液滴法检测中不仅观察到了以上拮抗现象, 还检测到了枯草芽孢杆菌与产朊假丝酵母菌, 以及绿色木霉菌与黑曲霉菌之间的拮抗现象。通过显微镜观察绿色木霉菌与黑曲霉菌之间的接触区域, 进一步证实了拮抗现象的存在。在所用的6种微生物中, 乳酸菌与其他受试菌无明显拮抗, 能够与其他微生物进行复配。产朊假丝酵母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菌存在拮抗, 因此, 可与乳酸菌和绿色木霉菌进行组合发酵。同样, 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菌可单独与乳酸菌进行组合使用。综上表明, 与传统的1/2组合菌饼法和牛津杯法相比, 全组合液滴法具有操作简便、接触充分、不易污染和结果全面等优点。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围产期补饲对放牧蒙古羊母羊泌乳性能及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乌日勒格, 李九月, 田丰, 王利, 高源, 斯钦孟和, 薛树媛
    2020, 41(5):  27-3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05
    摘要 ( 155 )   PDF (694KB) ( 7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围产期补饲精补料对戈壁地区妊娠期放牧蒙古羊母羊增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泌乳性能以及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20只体况相近、平均体重为(60±5.54)kg的妊娠期蒙古羊母羊, 按平均体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0只。对照组按照传统补饲方法补饲玉米300 g/(只·d), 试验组补饲精补料300 g/(只·d)。补饲试验预饲期5 d, 正饲期60 d。测定试验母羊初始体重和补饲试验末体重, 计算总增重;补饲试验结束时, 采集试验母羊血液样本, 测定血液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从产后第15天起使用差重法测定母羊泌乳量, 持续到产后第85天;测定羔羊的初生重、90日龄重, 计算羔羊在90日龄内的日增重。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补饲试验期间, 试验组母羊与对照组母羊的总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 试验组母羊的体重减少幅度比对照组母羊低1.71%;试验组母羊的各项血液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母羊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整个泌乳期试验组母羊的泌乳量都高于对照组母羊, 其中, 产羔后75 d和85 d, 试验组母羊的泌乳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母羊;与对照组羔羊相比, 试验组羔羊的90日龄体重和90日龄内日增重有所提高(P>0.05)。综上提示, 围产期补饲精补料能够提高放牧蒙古羊母羊的产后泌乳量, 并且有助于提升羔羊日增重。
    啤酒糟的营养特性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孙智媛, 常凌, 范志勇
    2020, 41(5):  33-3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06
    摘要 ( 618 )   PDF (523KB) ( 10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啤酒糟(BSG)富含蛋白质、酚类化合物和能量较低、纤维含量高的营养特性。归纳出将BSG应用于畜禽生产具有提高繁殖性能、促进肠道微生物种群平衡、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净收益等优势。提出在充分考虑畜禽生产阶段和生产目的的前提下, 可将BSG代替一定比例的精饲料添加到日粮中。
    微生物制剂处理秸秆日粮对肉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
    郑海英, 李九月, 薛树媛, 王晓鹏, 贾伟星
    2020, 41(5):  37-40.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07
    摘要 ( 142 )   PDF (513KB) ( 7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秸秆不同调制技术, 提高饲料利用率, 选用秸秆专用复合酶制剂和酵母活菌制剂用清水稀释后喷洒在秸秆表面, 与日粮其他成分充分混匀后饲喂肉牛, 研究对肉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酵母活菌制剂处理的试验Ⅱ组肉牛平均日增重显著(P<0.05)高于经复合酶制剂处理的试验Ⅰ组和对照组, 试验Ⅱ组肉牛每千克体增重的饲料成本比试验Ⅰ组和对照组分别低0.91元和1.83元。试验得出如下结论:酵母活菌制剂处理玉米秸秆对肉牛生长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可以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草业科学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及其在牧草中的应用
    张筱, 白薇
    2020, 41(5):  41-4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08
    摘要 ( 281 )   PDF (937KB) ( 8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新型RNA靶向的基因编辑系统。在近几年的研究中,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 因其具有经济、高效、简便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育种、医疗、工业等领域。介绍了2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阐述了CRISPR/Cas9的结构、功能以及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原理, 综述了该技术在牧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以期为利用CRISPR/Cas9系统研究牧草基因功能及改良牧草性状提供思路。
    食品科学
    HPLC-MS/MS法研究恩诺沙星在鸡蛋中残留消除规律
    侯轩, 周炜, 陈勇, 张航俊, 郭炫君, 张晓丽, 周芷锦
    2020, 41(5):  46-51.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09
    摘要 ( 423 )   PDF (995KB) ( 5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鸡蛋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残留的方法。鸡蛋样品经1%乙酸乙腈提取、正己烷除脂, 用HPLC-MS/MS进行检测。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在0.5~500 ng/mL浓度时线性关系良好(r≥0.999);恩诺沙星回收率为87.7%~99.1%、环丙沙星的回收率为89.1%~101.4%, 检测限为0.5 μg/kg, 定量限为1.0 μg/kg。应用该方法初步研究了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鸡蛋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 给药后鸡蛋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蓄积迅速, 停药8 d后痕量恩诺沙星代谢缓慢, 25 d后恩诺沙星代谢完全。
    乳房炎源生鲜乳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王丽芳, 杨健, 钟华晨, 宋洁, 张三粉, 郭晨阳, 黄洁
    2020, 41(5):  52-57.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10
    摘要 ( 345 )   PDF (731KB) ( 4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介绍了乳房炎患病牛乳中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耐药情况及防控措施。总结出乳房炎患病牛乳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较多, 主要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克雷伯菌, 不同地区乳房炎乳样中的病原微生物不同, 产生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存在差异。旨在为减少因滥用和乱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残留和耐药性产生、降低乳房炎患病牛乳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以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自然放牧条件下不同品种羊羊肉品质分析
    王莉梅, 王德宝, 康连和, 张园园, 王晓冬, 连海飞, 乔健敏, 王乐, 纳钦, 梁俊芳
    2020, 41(5):  58-6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11
    摘要 ( 216 )   PDF (583KB) ( 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自然放牧条件下戈壁羊和察哈尔羊羊肉品质, 对12月龄各品种羊屠宰性能、肱三头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部位物理指标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察哈尔羊的活重和胴体重表现出良好优势(P<0.05), 而戈壁羊屠宰率显著(P<0.05)高于察哈尔羊;察哈尔羊羊肉的L*值和a*值最大, 熟肉率为39.59%~45.94%, 色泽和保水性优于戈壁羊;戈壁羊羊肉剪切力为7.16~8.47 N, 肉质鲜嫩柔软, 戈壁羊和察哈尔羊羊肉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7.63%~19.54%和17.18%~18.77%, 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0.73%~75.98%和67.29%~70.86%, 戈壁羊羊肉的营养价值略优于察哈尔羊。
    动物遗传与繁育
    无量山乌骨鸡脂联素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唐甜甜, 丁相红, 陈粉粉
    2020, 41(5):  63-6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12
    摘要 ( 181 )   PDF (552KB) ( 4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对无量山乌骨鸡208个个体的脂联素基因(NC_006096)第1外显子上的Hsp92 Ⅱ酶切位点的c.A99G突变、第2外显子上的Mva Ⅰ酶切位点c.C565G突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在c.A99G 位点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 c.C565G位点有CC、CD和DD 3种基因型。对2个位点群体遗传学特性分析的结果表明, c.A99G位点多肽信息含量为中度多态, 而在c.C565G 位点多肽信息含量为低度多态。经χ2适合性检验表明群体在2个位点均处于平衡状态。
    兽医药物科学
    胎盘提取物的制备与免疫调节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赵素洵, 玉斯日古楞, 云皓琪, 么宏强
    2020, 41(5):  75-7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14
    摘要 ( 287 )   PDF (693KB) ( 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介绍了胎盘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免疫调节功能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总结出, 胎盘提取物有着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和营养作用;其制备方法主要有超滤法、酶解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各自具有优势和不足, 选择胎盘提取物制备方法时可以根据自有的条件和要求及前人的经验综合判断;在皮肤护理方面, 胎盘提取物可以作为抗氧化成分添加到护肤品中以起到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在疫病治疗方面, 能改善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有负调控作用, 对于超敏反应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神经再生方向效果显著。胎盘提取物在保健品和护肤品研发、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淫羊藿提取物对靶动物红螯螯虾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成静, 周淑棉, 张娅, 杨慧赞, 施君, 韦英益, 胡庭俊
    2020, 41(5):  80-8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15
    摘要 ( 203 )   PDF (6936KB) ( 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淫羊藿提取物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150尾健康红螯螯虾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 淫羊藿提取物临床推荐剂量1倍、3倍、5倍和10倍给药组。4个不同剂量给药组饲料中分别添加0.1%、0.3%、0.5%、1.0%淫羊藿提取物, 每组设3个平行, 每个平行10尾, 分箱饲养。混饲给药7 d, 观察临床症状, 测定红螯螯虾形态学参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肝胰腺指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淫羊藿提取物在临床推荐剂量10倍范围内, 对红螯螯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均无显著(P>0.05)影响;1倍和3倍临床推荐剂量的淫羊藿提取物能极显著(P<0.01)提高红螯螯虾血细胞总数, 极显著(P<0.01)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 极显著(P<0.01)提高总蛋白(TP)水平;1 倍临床推荐剂量的淫羊藿提取物能显著(P<0.05)降低大颗粒细胞比例。各剂量给药组红螯螯虾血清TG、BUN、T-CHO水平以及肝胰腺指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P>0.05)差异, 肝胰腺组织学结构均正常。结论淫羊藿提取物在临床推荐剂量的3倍量范围内连续给药7 d, 对靶动物红螯螯虾是安全的。
    动物生产与管理
    内蒙古牧区放牧羊的福利养殖现状分析
    杨燕燕, 翟琇, 达来, 郭天龙, 田瑛, 何亭漪, 李秀男, 罗晓平, 王德宝
    2020, 41(5):  86-90.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16
    摘要 ( 218 )   PDF (807KB) ( 6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蒙古牧区放牧羊来自天然大草原, 以其肉质鲜美、多汁、无膻味、绿色无污染而享誉国内外。面对发达国家日益加剧的“动物福利”贸易壁垒, 打造内蒙古福利肉羊品牌, 打破世界贸易壁垒, 提高内蒙古肉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对内蒙古牧区放牧羊的福利养殖现状进行分析评估, 以期为加速推进内蒙古牧区放牧羊福利养殖提供参考。
    动物疾病防控
    布鲁菌疫苗株Rev.1全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于环宇, 张志丹, 刘建奇, 赵丹彤, 赵丽霞, 刘国英, 宋庆庆, 王国华, 潘相臣, 刘冬冬, 田普厚, 石顺利, 关平原
    2020, 41(5):  91-9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17
    摘要 ( 229 )   PDF (1281KB) ( 4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布鲁菌病Rev.1疫苗及相关疫苗的研发, 该研究提取Rev.1疫苗株核酸, 应用PacBio平台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 Rev.1疫苗株基因组大小约3 299 187 bp, G+C含量为57.2%, 组装为染色体1、染色体2两条环状基因组, 大小分别为2 121 370、1 177 817 bp, G+C含量分别为57.2%、57.3%。将其EryBLSVirB10基因序列与9株GenBank上发表的布鲁菌参考菌株的EryBLSVirB10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 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同源性为97.4%~100%。
    羊口疮病毒强弱毒株免疫相关基因的比较分析
    张艳敏, 丁学东, 马园, 张静, 吉鹏华, 王国华, 潘相臣, 刘冬冬, 田普厚, 石顺利, 张七斤
    2020, 41(5):  96-10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18
    摘要 ( 143 )   PDF (2684KB) ( 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采集到的青岛市某发病羊场羊口疮病料(强毒)在山羊成纤维细胞上连续传90代(弱毒)后, 分别进行病毒基因组提取, 并对提取到的基因组分别命名为ORFV-QD和ORFV-RD。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ORF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 分别扩增ORFV-QD和ORFV-RD的B2L基因、F1L基因和VIR基因片段, 并将扩增得到的基因组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9T载体上, 转化到DH5α感受态细胞中, 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后送至测序公司进行测序, 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及3组基因之间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分析, 将测序结果与NCBI上已公布的13组ORFV全基因组相应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 3组基因与参考序列的B2L基因、F1L基因和VIR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2.1%~98.4%、96.1%~99.1%和94.6%~100%。将2株病毒基因组与参考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2株病毒基因组之间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鸽新城疫的流行与防控
    叶有超, 胡俊峰, 韩青松, 高小龙, 刘素贞, 段龙川, 简永利, 涂宜强, 董丽艳
    2020, 41(5):  107-111.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19
    摘要 ( 235 )   PDF (603KB) ( 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鸽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鸽群引起的传染病, 在世界各国鸽场均有流行。介绍了鸽新城疫流行情况及特点, 流行毒株的基因型、病毒的毒力、病毒的抗原特性, 提出在做好鸽场内生物安全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基础上, 使用市售新城疫疫苗进行合理免疫是鸽新城疫防控的关键。
    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动植物检疫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分析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姜锦鹏, 李升和, 戴四发, 贺绍君, 李磊, 韩传红, 赵春芳
    2020, 41(5):  112-11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20
    摘要 ( 118 )   PDF (707KB) ( 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对相关行业企业、高校和毕业生先后开展动植物检疫专业现状调研。通过调研反馈信息, 提出了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并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修改调整建议, 为完善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动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王秋菊, 崔一喆, 韦春波, 郭丽, 张爱忠, 刘胜军
    2020, 41(5):  117-11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21
    摘要 ( 102 )   PDF (452KB) ( 2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通过对培养方案修订,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大力推行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开放实验室共享建设项目, 并以此鼓励学生主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修改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办法, 强化实践实训技能考核等措施, 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估, 促进动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 系统地加强本科学生专业科研技能、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为其他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生产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大北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化与推广
    刘亚明, 赵毅牢
    2020, 41(5):  120-12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22
    摘要 ( 254 )   PDF (590KB) ( 4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在“大北农模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将人才培养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3个层次。通过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共建考核评价机制、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立, 创建了具有特色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校企一体、产学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 实现了“能养会繁、会繁能防、会防能治、会治能销、会销能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互联网+”背景下小动物疾病防治课程改革探索
    罗艳, 吴礼平, 白军, 孔学礼, 张洁
    2020, 41(5):  124-128.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0.05.023
    摘要 ( 114 )   PDF (27620KB) ( 1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日新月异, 互联网在各领域被广泛应用,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互联网+”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方略, 针对当今宠物诊疗行业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变化, 对小动物疾病防治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改革, 探索互联网技术如何融入课程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岗位适应性。
(双月刊 1973年创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畜牧与饲料科学》编辑部
主编:金海
ISSN 1672-5190
CN 15-1228/S
CODEN XYSKAX
邮发代号:16-101

《畜牧与饲料科学》微信公众号

超星学习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