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耿华珠. 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 曹宏,章会玲,盖琼辉,等.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2011,20(6):219-229. [3] 甘肃农业大学.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4] 王赞,李源,孙桂枝,等.国内外16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4-10. [5] 王春裕. 试议新型高蛋白植物杂交酸模的开发利用[J].生态学杂志,2000,19(2):59-63. [6] 洪绂曾. 苜蓿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 张桂杰,马红彬.草牧业发展新形势下饲草料加工利用课程改革与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254. [8] 韩路,贾志宽,韩清芳,等.影响苜蓿产草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3,12(1):15-20. [9] VAUGHN D L,VIANDS D R,LOWE C C.Nutritive value and forage yield of alfalfa synthetics under three har vest-management systems[J].Crop Science,1990,30(3):699-703. [10] 张丽英. 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11] 罗向光,蒙洋,李运起,等.20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河北地区的适应性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39(5):44-50. [12] 韩建国. 中国草业科学技术研究展望[C]//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北京: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中国草学会,2004:478-483. [13] 叶晗. 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14] 杨朝. 紫花苜蓿不同高度的生长特性及分层刈割高度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15] 王新秀,王建光,特木尔布和,等.抗蓟马苜蓿新品系的品比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4):7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