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大众,刘佳佳,冯佰利.中国谷子种植利用史及其演进启示[J].草业学报,2018,27(3):173-186. [2] 宋慧,刘金荣,王素英,等.中国谷子优势布局和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0):330-332. [3] 梁鸡保. 榆林小粒大豆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 高盼,刘玉涛,王宇先,等.半干旱区玉米-大豆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9):23-26. [5] 张明聪,何松榆,金喜军,等.氮磷调控对大豆-玉米轮作下植株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8,37(6):883-890. [6]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大豆分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7] 陈鑫,刘勤,张刚.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21,37(4):874-883. [8] 张君,潘志华,段玉,等.长期定位轮作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4):36-43. [9] 韩芳,包媛媛,刘项宇,等.不同轮作方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1,30(7):1412-1419. [10] 大久保隆弘.作物轮作技术与理论[M].巴恒修,张清沔,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98-101. [11] 李琳,王根平,师志刚,等.山区谷子连作障碍机理研究[J].华北农学报,2020,35(S1):152-160. [12] 牛倩云,韩彦莎,徐丽霞,等.作物轮作对谷田土壤理化性质及谷子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37(12):2802-2809. [13] 徐丽霞,董雪,张艾英,等.不同轮作模式对谷子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22,37(3):68-76. [14] 唐朝辉,郭峰,张佳蕾,等.甘薯花生轮作对花生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0,42(6):1002-1009. [15] 胡怡凡,刘佳坪,王子楷,等.轮作提高土壤磷生物有效性改善后茬作物磷素营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1,27(8):1305-1310. [16] 王晓军,孙玉琴,杨军学,等.长期轮作与施肥对马铃薯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瓜菜,2021,34(3):42-46. [17] 丁传礼. 夏玉米育种目标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通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24-26. [18] 韩天富,韩晓增.走粮豆轮作均衡持续丰产的农业发展道路[J].大豆科技,2016(1):1-3. [19] 董钻. 大豆产量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0] 许艳丽,韩晓增.大豆重迎茬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5. [21] 周桂玉,张晓平,范如芹,等.黑土实施免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37(3):260-267. [22] 杨扬,张慧,高莉莉,等.玉米大豆不同轮作方式对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4):38-40. [23] 丁素荣,周学超,刘迎春,等.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玉米大豆轮作效应研究[J].大豆科学,2021,40(1):39-44. [24] 曾昭海.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1):5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