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3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科技创新支撑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专栏——乡村振兴背景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王璟璇, 丁继
    2023, 44(1):  1-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01
    摘要 ( 169 )   HTML( 56 )   PDF (856KB) ( 5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如何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对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在阐述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推进资源节约、提升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高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绿色畜产品品牌建设、健全金融支持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绒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及效益分析——基于鄂托克旗入户调查数据
    任鹏跃, 桑丹, 张春华, 阿树瓦尼, 塔娜, 陶格特其, 斯钦孟和
    2023, 44(1):  7-1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02
    摘要 ( 263 )   HTML( 45 )   PDF (1022KB) ( 4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绒山羊产业现状与效益,为加快该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鄂尔多斯市羊绒主产区鄂托克旗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2年通过入户调查获得100户养殖牧户的相关数据。分析该地区牧户经营结构和绒山羊养殖结构;构建DEA研究模型,分别计算养殖绒山羊500只以下(小规模)、500~699只(中小规模)、700~899只(中规模)、900~1 099只(中大规模)、1 100只及以上(大规模)养殖户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结果] 该地区绒山羊养殖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他牲畜的养殖数量虽有所增加,但远小于绒山羊;基础母羊繁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繁殖双羔率大幅度提升;生产模式以绒肉结合为主,低年龄的绒山羊用来生产高细度羊绒,高年龄的绒山羊主要用于产肉。鄂尔多斯市绒山羊养殖的综合效率处于低水平,存在基础设施综合使用率低等问题;在当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小规模养殖户对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高,并且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小规模养殖户效益提升更加明显;除了大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均值大于纯技术效率均值,其余规模梯度的规模效率均值均小于纯技术效率均值;小规模养殖户更可能通过增加投入提升养殖效益,而大规模养殖户大部分可获得最优生产效益,不必继续增加要素投入。[结论] 鄂尔多斯市绒山羊产业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巨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对牧民增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同规模养殖户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用共享,通过发展标准化养殖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绒山羊养殖效益。

    基础研究
    新疆尉犁县某养殖场塔里木马鹿体表蜱和游离蜱的种类鉴定及分子遗传特征
    方晨, 王彦龙, 司俊飞, 蒋玉曦, 罗慧丽, 王云峰, 赵爱云, 齐萌
    2023, 44(1):  17-2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03
    摘要 ( 126 )   HTML( 35 )   PDF (1108KB) ( 3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塔里木马鹿体表蜱及其圈舍环境游离蜱种类及分子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新疆尉犁县某规模化养殖场塔里木马鹿体表寄生和圈舍游离蜱共69只,使用体视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种类初步鉴定;基于蜱线粒体SSU rRNA基因位点和COX I基因位点对其DNA进行PCR扩增,通过序列比对数据鉴定其种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其分子遗传特征。[结果] 经形态学观察,鉴定69只蜱均属璃眼蜱属,雌蜱和雄蜱分别有37只和32只。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对成功获得的63只蜱序列进行比对,鉴定出18只为残缘璃眼蜱,均为同一序列型,命名为SCtype1(n=18);45只为亚洲璃眼蜱,具有4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SYtype1(n=3)、SYtype2(n=40)、SYtype3(n=1)和SYtype4(n=1)。基于COX I基因位点,对成功获得的64只蜱序列进行对比,鉴定出24只为残缘璃眼蜱,具有2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CCtype1(n=22)和CCtype2(n=2);40只为亚洲璃眼蜱,具有5种序列型,分别命名为CYtype1(n=25)、CYtype2(n=7)、CYtype3(n=4)、CYtype4(n=3)和CYtype5(n=1)。种系进化分析显示,在SSU rRNA基因位点,亚洲璃眼蜱序列单独形成一个亚群分支,与其他璃眼蜱属蜱的序列形成一个大的亚群分支;在COX I基因位点,亚洲璃眼蜱序列和残缘璃眼蜱序列单独形成一个亚群分支,与其他属蜱的序列形成不同的亚群分支。[结论] 新疆尉犁县塔里木马鹿体表蜱与游离蜱种类为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研究结果为鹿科动物寄生蜱的种类分布调查和遗传进化特征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马乳源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王继学, 吴自豪, 王雪, 吕俊凡, 李园, 吴静
    2023, 44(1):  24-31.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04
    摘要 ( 144 )   HTML( 25 )   PDF (927KB) ( 2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某马场乳源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药物敏感性。[方法] 对采集到的85份马乳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染色镜检、特异性基因phoA的扩增和16S rDNA测序;采用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分析马乳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采用PCR技术检测马乳源大肠杆菌携带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及鉴定其所属系统发育群,对大肠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从85份马乳中分离得到6株大肠杆菌,其中3株为A群,3株为B1群;6株大肠杆菌均对青霉素和替米考星耐药;均携带ibeByijPmatsodAcsgA毒力基因;均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有4株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结论] 对新疆伊犁地区某马场马乳源大肠杆菌进行初步的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发现其对青霉素和替米考星耐药严重,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具有一定的潜在致病风险。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调控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沙萍, 冀思同, 曹佩佩, 李梦吉, 马燕芬
    2023, 44(1):  32-37.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05
    摘要 ( 151 )   HTML( 93 )   PDF (761KB) ( 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related enzyme 3,SIRT3)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依赖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成员,参与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起到关键作用,其调控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综述了SIRT3下游转录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等的调控机制,以及SIRT3在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中的作用,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代谢组学技术在筛选奶牛脂肪肝生物标志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马贵, 安彦昊, 马莉花, 沙萍, 马燕芬
    2023, 44(1):  38-4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06
    摘要 ( 133 )   HTML( 32 )   PDF (643KB) ( 3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肝是奶牛养殖过程中一种高发的营养代谢性紊乱病,会降低奶牛产奶量和平均使用寿命,影响后续生产性能的发挥,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组学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奶牛疾病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为预防和治疗奶牛脂肪肝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筛选奶牛脂肪肝生物标志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生产实践中快速诊断和治疗奶牛脂肪肝提供参考。

    复合植物提取物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的影响
    郭晨阳, 刘嘉琳, 张腾龙, 王丽芳, 宋洁, 钟华晨
    2023, 44(1):  44-5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07
    摘要 ( 110 )   HTML( 29 )   PDF (1247KB) ( 2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饲粮中添加蒲公英、益母草、金银花和连翘4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24头泌乳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2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0.3%/(头·d)复合植物提取物。试验期共75 d,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于试验正式期第60天通过口腔采集奶牛瘤胃液,提取瘤胃液样品总DNA,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研究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的瘤胃微生物在OTU水平上可相互分离。试验组奶牛瘤胃细菌的α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改变奶牛瘤胃中17个细菌菌门相对丰度,但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2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总菌群中占比最高;在属水平上,试验组瘤胃细菌相对丰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组优势菌属均为普雷沃菌属1(Prevotella 1)。通过LEFse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瘤胃中的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相对丰度显著(P<0.05)降低,而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P<0.05)增加。[结论] 在泌乳期奶牛饲粮中添加0.3%的蒲公英、益母草、金银花和连翘复合提取物具有调节瘤胃菌群的作用。

    日粮中添加富硒桑叶粉对陕南白山羊屠宰性状和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陈玲, 杨竞贤, 成温玉, 宋渊博, 王月曦, 贺志芹, 周月亭, 楚渠, 彭云武, 陈正余, 刘强
    2023, 44(1):  54-5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08
    摘要 ( 117 )   HTML( 20 )   PDF (709KB) ( 2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日粮中添加富硒蛋白桑叶粉对陕南白山羊屠宰性状指标、肌肉理化特性指标及肌肉脂肪酸和硒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30只3月龄陕南白山羊羯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富硒桑叶组,每组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富硒桑叶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的富硒蛋白桑叶粉;试验期为60 d,预饲期15 d,正饲期45 d;试验结束时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状及肌肉理化特性指标;采集试验羊背最长肌,测定肌肉脂肪酸含量和硒含量。[结果] 日粮中添加15%的富硒蛋白桑叶粉可显著(P<0.05)提高陕南白山羊肌肉pH1 h值和失水率;富硒桑叶组的眼肌面积和胴体重大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2组山羊的背最长肌中检测到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不饱和脂肪酸14种;2组山羊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含量的比例相似,分别约为28%、67%、5%;富硒桑叶组肌肉中的γ-亚麻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但脂肪酸总含量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富硒桑叶组肌肉中硒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富硒桑叶组(0.071 3 mg/kg)和对照组(0.066 0 mg/kg)背最长肌硒含量均达到陕西省含硒肉类食品标准。[结论] 在陕南白山羊日粮中添加15%桑叶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肉量、促进硒在肌肉中的富集、减少胴体脂肪沉积,但由于肌肉失水率显著升高,需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水分丢失。

    茶多酚调控机制及其对奶牛乳房炎的干预作用
    宝华, 冀思同, 张春华, 毕力格巴图, 马燕芬
    2023, 44(1):  60-6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09
    摘要 ( 139 )   HTML( 17 )   PDF (489KB) ( 1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属于稠环芳香烃,在抗氧化、抗肿瘤、抑菌、抗病毒、抗辐射、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均发挥生物学作用。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综述了茶多酚发挥抗炎作用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及其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究茶多酚在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展望
    潘杨溯, 贺杨, 李永香, 曹振辉, 黄英, 安清聪, 张春勇, 赵素梅, 胡洪, 潘洪彬
    2023, 44(1):  64-70.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0
    摘要 ( 134 )   HTML( 37 )   PDF (895KB) ( 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安全、绿色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综述了微生态制剂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阐述了副拟杆菌作为下一代新型益生菌添加剂产品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研发新型畜禽用微生态制剂提供新思路。

    性控精液对奶牛体内胚胎质量、发育和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郝海生, 杜卫华, 庞云渭, 邹惠影, 赵学明, 赵善江, 朱化彬
    2023, 44(1):  71-7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1
    摘要 ( 112 )   HTML( 19 )   PDF (488KB) ( 1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性控精液对奶牛体内胚胎质量、胚胎发育和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将144头青年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63头)和试验组(81头),使用促卵泡激素(FSH,260 mg/头)进行超排处理。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使用常规精液和性控精液输精,并对获得的体内性控胚胎进行移植,对胚胎生产、胚胎质量、胚胎发育和胚胎移植妊娠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试验组供体获得的平均可用胚胎数(5.67枚)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6.92枚);试验组供体获得的可用胚胎中A级胚胎比例(62.53%)、B级胚胎比例(35.29%)与对照组(A级胚胎比例66.51%、B级胚胎比例30.97%)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供体获得的可用胚胎中桑葚胚比例(84.10%)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61.24%),囊胚比例(15.90%)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38.76%);试验组的鲜胚移植妊娠率(52.41%)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66.13%)。[结论] 与常规精液相比,使用性控精液生产奶牛体内性控胚胎并移植后,平均可用胚胎数、可用胚胎中囊胚比例和胚胎移植妊娠率降低,可用胚胎质量未明显降低;优化性控精液使用方案和胚胎移植技术能够提高体内性控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效率。

    FecB基因对杜寒杂交母羊产羔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陈秋菊, 王韵斐, 朝鲁孟, 张娟, 斯庆高娃, 王海平, 刘芳, 付绍印
    2023, 44(1):  76-7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2
    摘要 ( 195 )   HTML( 25 )   PDF (536KB) ( 2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FecB基因对杜寒杂交母羊产羔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杂交羊横交固定母羊群体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横交固定代次母羊的FecB基因,测定并比较不同FecB基因型母羊的产羔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指标。[结果] 在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群体中均检测出BB型、B+型、++型3种基因型,横交固定代数越高,群体中纯合型BB基因型频率越高。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三代BB型母羊的平均产羔数显著(P<0.05)高于相应横交固定代次的B+型母羊,并且随着群体中BB基因型频率的增加,母羊平均产羔数呈升高趋势。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母羊的平均产羔率低于小尾寒羊母羊,而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的平均产羔率高于小尾寒羊母羊以及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母羊。后代初生生产性能方面,B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的初生重显著(P<0.05)低于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二者的初生体高、体长、胸围差异不显著(P>0.05);后代断奶生产性能方面,B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的断奶重、体长、胸围与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差异不显著(P>0.05),体高显著(P<0.05)低于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结论] FecB基因对杜寒杂交母羊产羔性能影响显著,在多羔母羊选择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草业科学
    不同降水年型下饲用燕麦产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
    杨轩,栗国梁,贾鹏飞,侯青青,夏方山
    2023, 44(1):  80-90.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3
    摘要 ( 76 )   HTML( 14 )   PDF (1188KB) ( 1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年型下饲用燕麦产量对各生育期降水变化的响应,为饲用燕麦抗旱与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作物生长机理模型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以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1980—2009年的历史气候气象数据作为原始情景,将饲用燕麦生育期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1(播种—拔节)、阶段2(拔节—抽穗)、阶段3(抽穗—灌浆)、阶段4(灌浆—收获)],并提取典型气候条件(干旱、平水、丰水)建立12个新的气候情景并进行模拟,分析饲用燕麦产量受降水变化的影响。[结果] 在干旱情景(DS)中,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较原始情景分别下降了38.0%~60.9%与31.8%~16.9%(P<0.01),其中,抽穗—灌浆期采用历史数据时,指标的下降幅度最小。对于平水情景(NS)来说,产量相对原始情景的变化为-3.4%~20.0%,WUE为0~10.0%,拔节—抽穗期及灌浆—收获期采用历史数据时指标的变化显著(P<0.05)。丰水情景(WS)中,饲用燕麦产量与WUE相对原始情景均显著提升(P<0.01),幅度分别达到33.3%~60.5%与6.8%~14.8%,且播种—拔节期的降水变化对指标有相对明显的影响(R2=0.377 7,P<0.01)。[结论] 饲用燕麦产草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干旱、平水、丰水年型中都对灌浆—收获期的降水变化没有明显的敏感性;在干旱和平水年型下,饲草产量对抽穗—灌浆期的干旱更为敏感,WUE则对拔节—抽穗期及抽穗—灌浆期的干旱更为敏感;在丰水年型下,燕麦饲草产量对干旱最敏感的时期是播种—拔节期。有限的灌溉条件下,可将灌溉集中于WUE对降水变化最为敏感的阶段3(抽穗—灌浆)。

    紫花苜蓿对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及调控因素解析
    马富明, 张香运, 王云英, 杜岩功
    2023, 44(1):  91-9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4
    摘要 ( 86 )   HTML( 31 )   PDF (746KB) ( 3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种植紫花苜蓿对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和调控因素。[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28篇已发表论文,共计31组紫花苜蓿土壤速效氮含量数据。以清耕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方法,解析种植紫花苜蓿对牧草地、林地、农田、荒漠、果园共5种利用类型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气象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速效氮平均效应值影响的调控因素。[结果] 种植紫花苜蓿极显著(P<0.001)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平均效应值和增加幅度分别为0.27±0.07和30.99%。种植紫花苜蓿对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增加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牧草地(P<0.001)、林地(P<0.001)、农田、荒漠(P<0.001)和果园,分别为60.01%、58.41%、32.31%、27.12%、22.14%。牧草地和林地平均效应值显著(P<0.05)高于农田、荒漠和果园。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湿度和速效钾含量对平均效应值具有显著(P<0.05)影响,分别可以解释47.81%和17.46%的效应值变异。[结论] 种植紫花苜蓿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存在较强异质性,通过提高土壤湿度和速效钾含量可以有效增加紫花苜蓿固氮能力。

    食品科学
    蒙古族传统奶酪中8种脂溶性维生素和β-胡萝卜素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震, 孙利东, 乔健敏, 张鹏, 刘贺, 鲁婷婷
    2023, 44(1):  97-104.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5
    摘要 ( 114 )   HTML( 14 )   PDF (1117KB) ( 1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蒙古族传统奶酪中VA、VD2、VD3、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VK1共8种脂溶性维生素及天然色素β-胡萝卜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 选取蒙古族传统奶酪为试样,经无水乙醇提取,酶解后用正己烷萃取,旋蒸浓缩,复溶过滤膜。经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150 mm×4.6 mm,4 μm)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水(体积比为95∶5)为流动相,采用FLD和VWD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VA、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VK1、β-胡萝卜素在0.1~1.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VD2、VD3在0.05~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回收率高、分析时间短等优点,可为蒙古族传统乳制品中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及天然色素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兽医药物科学
    盐酸金霉素超微粉制备及其在鸭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郗洪生,王滨坤,张瑞强,李慧,董泽涵
    2023, 44(1):  105-110.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6
    摘要 ( 163 )   HTML( 18 )   PDF (935KB) ( 1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盐酸金霉素超微粉在鸭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气流粉碎技术将盐酸金霉素普通原粉制备成800目超微粉,再添加适宜辅料制成含量为20%的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对制备的盐酸金霉素超微粉进行稳定性评价;将30只90日龄绍兴麻鸭随机分为A、B、C 3个试验组,每组10只,分别经口单剂量灌服60目普通原粉制备的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800目超微粉制备的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80目普通原粉制备的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剂量均为15 mg/(kg·BW)(以金霉素计),比较不同粒径原料制备的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在鸭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结果] 利用800目超微粉制备的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处方、工艺稳定可行,通过稳定性试验考查,质量可靠;不同粒径原料制备的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主要药代动力学特征如下:试验B组达峰时间(Tmax)显著(P<0.05)快于A组和C组;试验B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达峰浓度(Cmax)均显著(P<0.05)大于A组和C组;试验B组消除半衰期时间(t1/2)显著(P<0.05)长于A组和C组,A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B组体内存留时间(MRT)显著(P<0.05)长于A组和C组。[结论] 鸭灌服相同剂量的金霉素[15 mg/(kg·BW)],相较于普通原粉制备的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盐酸金霉素超微粉在体内1.5 h即达到血药峰浓度,吸收迅速且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研究获得的药动学数据可为盐酸金霉素用于动物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8味中草药水提物对马红球菌的体外抑菌和杀菌效果研究
    马思远, 刘璐, 余万里, 王彦峰, 赵红琼
    2023, 44(1):  111-11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7
    摘要 ( 121 )   HTML( 29 )   PDF (612KB) ( 2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对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R. equi)具有抑菌和杀菌效果的中草药。[方法] 选择黄连、黄芩、大青叶、鱼腥草、黄柏、连翘、金银花及板蓝根共8味中草药制备单味水提物,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平板涂布法测定中草药水提物对R. equi参考菌株103S及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 不同中草药水提物对R. equi的抑菌及杀菌效果不同,其中,黄连、黄柏和连翘单独用药杀菌及抑菌效果显著(P<0.05)强于其他中草药水提物;黄连、黄柏和连翘不同组合联合用药对R. equi的抑菌及杀菌效果均优于单独用药,其中,“黄连+连翘”联用后药效呈相加作用。[结论] 黄连等中草药对R. equi表现出抑菌及杀菌效果,且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用药,提示这些中草药制剂有望作为抗R. equi乃至其他耐药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

    不同驱虫药驱虫后伊犁马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马玉辉, 李海, 叶斯哈提·胡安, 奴尔兰·阿克亚孜, 杨开伦
    2023, 44(1):  116-121.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8
    摘要 ( 322 )   HTML( 14 )   PDF (717KB) ( 1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驱虫药对伊犁马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伊犁马科学驱虫及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方法] 将平均体重(265.5±35.6)kg、出生日期相近的40匹1岁伊犁马随机分为5组,每组8匹,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在相同的饲养管理和日粮营养水平条件下,对照组不驱虫,在试验开始第1天,试验Ⅰ组使用伊维菌素驱虫,试验Ⅱ组使用吡喹酮驱虫,试验Ⅲ组使用阿苯达唑驱虫,试验Ⅳ组使用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的混合药剂驱虫;在试验第14天采集马匹血液样品,测定血浆氮代谢指标、葡萄糖及酶相关指标、脂代谢指标及金属离子指标。[结果] ①试验Ⅲ组总蛋白(TP)浓度最低,与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及试验Ⅳ组相比,分别降低了8.16%、7.15%、4.98%及6.62%(P>0.05)。对照组及各试验组白蛋白(ALB)、尿素(UREA)浓度均无显著(P>0.05)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及试验Ⅳ组血浆中UREA浓度分别降低了33.15%及36.10%(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分别降低了26.51%、21.11%、47.14%及52.38%(P>0.05)。试验Ⅲ组血浆中碱性磷酸酶(ALP)活力低于对照组,降低了0.19%(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和试验Ⅳ组的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显著(P<0.05)升高,分别提高了17.84%、13.51%;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分别提高了5.40%和4.08%(P>0.05)。③对照组血浆中甘油三酯(TG)、肌酐(CREA)及尿酸(UA)的含量与各试验组相比均无显著(P>0.05)差异。试验Ⅰ组及试验Ⅳ组血浆中CREA浓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3.38%和9.86%(P>0.05)。试验Ⅱ组血浆中胆碱酯酶(CHE)活力显著(P<0.05)高于试验Ⅲ组,提高了17.70%。④对照组血浆中Mg2+浓度与各试验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血浆中Ca2+浓度最低,与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及试验Ⅳ组相比,分别降低了23.44%、16.40%、25.89%及21.43%(P<0.05)。[结论] 综合来看,使用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混合驱虫,对伊犁马血浆中的氮代谢、糖脂代谢指标及肝功能代谢酶活力改善效果更明显。

    抗弓形虫和新孢子虫药物体外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海燕, 李小瑾, 严文岚, 赵立卓, 王天奇, 钱伟锋
    2023, 44(1):  122-128.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23.01.019
    摘要 ( 96 )   HTML( 24 )   PDF (951KB) ( 2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是2种在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征方面非常相似的细胞内寄生性原虫,二者引起的疾病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开发和筛选高效、低毒的抗弓形虫和新孢子虫药物一直是抗原虫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药物筛选包括体外筛选和体内筛选,体外筛选的结果是进行体内筛选的依据和基础。对抗弓形虫和新孢子虫药物的体外筛选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更加高效的抗弓形虫和新孢子虫药物体外筛选技术提供参考。

(双月刊 1973年创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畜牧与饲料科学》编辑部
主编:金海
ISSN 1672-5190
CN 15-1228/S
CODEN XYSKAX
邮发代号:16-101

《畜牧与饲料科学》微信公众号

超星学习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