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世鑫,李二玲,邓晴晴,等.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12):2936-2947. [2] 常莉,钱承敬,史晓梅,等.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主产区玉米品质分析[J/OL].中国粮油学报.2024:1-11.(2024-02-26).https://doi.org/10.20048/j.cnki.issn.1003-0174.000748. [3] 陈江,王燕,黄斌全,等.不同类型玉米籽粒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J].核农学报,2012,26(2):217-230. [4] 李德发,宋国隆,赵丽丹.饲料工业对玉米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J].玉米科学,2003,11(S2):83-87. [5] 于琳,张明,李明.寒地不同类型玉米籽粒营养品质形成规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4):454-458. [6] 刘开昌,胡昌浩,董树亭,等.高油、高淀粉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成分积累及其生理生化特性[J].作物学报,2002,28(4):492-498. [7] 王忠孝,杜成贵,王庆成.不同类型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1):30-33. [8] 刘岩一,王敬锋,王溯,等.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籽粒淀粉积累特性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2010,42(8):34-37. [9] 李绍长,陆嘉惠,孟宝民,等.玉米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库容充实的关系[J].玉米科学,2000,8(4):45-47. [10] 李锦辉. 高蛋白玉米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11] 王佳. 种植模式、密度和施氮对河西地区饲用玉米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22. [12] 刘文翔. 减量施氮对不同氮效率春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机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23. [13] 翟瑞宁,黄开健,黄爱花,等.喷施硒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品质及镉、砷吸收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23,51(8):896-903. [14] 胡昌浩. 玉米栽培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5] INGLE J,BEITZ D,HAGEMAN R H.Changes in composition during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of maize seeds[J].Plant Physiology,1965,40(5):835-839. [16] 赵德新,梁本国,黄本胜.河南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7(2):198-202. [17] 王艳芳,李红,张立军,等.春玉米籽粒灌浆期IAA对淀粉积累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23(3):35-37. [18] 胡春花,张吉贞,孟卫东,等.不同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5,36(5):847-853. [19] 胡向尚,许海涛,郭海斌,等.氮肥对高氮效玉米品种干物质累积分配与籽粒含水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21,53(9):83-88. [20] 王淑英,樊廷录,续创业,等.陇东旱塬区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品质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22,53(4):43-47. [21] 周卫霞. 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果穗生长发育的影响[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22] 韩新华,马凤鸣,赵宏伟,等.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籽粒蛋白质积累规律及产质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29-132. [23] 李明,杨克军,李振华.肥料和密度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及醇容蛋白含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5(3):268-271. [24] 刘治先. 高油玉米ALEXHO籽粒生长期间含油量及其脂肪酸的变化[J].作物杂志,1988(4):34-36. [25] 蒋钟怀,王经武,王瑞舫,等.营养元素对高油1号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0,23(3):37-42. [26] LENG E R.Changes in weight,germ ratio,and fat content kernel development in high fat corn(Zea mays L.)[J].Crop Science,1967,7(4):333-334. [27] 杨利. 高淀粉玉米自交系淀粉合成生理基础及杂种优势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28] 胡文河,谷岩,岳杨,等.不同株型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3):104-110. [29] 田志刚,范杰英,康立宁,等.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油脂与蛋白质含量现状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09,34(5):7-9. [30] 熊飞,王忠,朱方莉,等.不同类型玉米颖果主要品质性状比较[J].作物学报,2005,31(2):259-261. [31] 陈洋.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碳水化合物形成和积累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6. [32] 苗任重,许海涛,王斌功,等.夏玉米干物质累积与分配、叶片特性及籽粒败育对花粒期光照胁迫的响应[J].江西农业学报,2023,35(3):96-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