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必长. 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生育后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9. [2] 张建华,马义勇,王振南,等.间作系统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标改善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6(4):104-106. [3] 姜玉超. 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5. [4] 王林. 棉花轮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8(9):24. [5] 左元梅,张立祯,李隆.西北干旱区利用间套作促进能源植物的高产高效[J].生命科学,2014,26(5):447-450. [6] 高砚亮,孙占祥,白伟,等.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6,24(6):79-87. [7] 王荣栋,尹经章.作物栽培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 李放. 春麦冬播的优越性和田间技术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61,2(1):20-23. [9] 李灿云,谢学林.在北疆种植包蛋春麦是解决棉粮倒茬的一条新途径[J].新疆农垦科技,1996,19(1):16-18. [10] 赵俊芳,赵艳霞,郭建平,等.基于干热风危害指数的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损评估[J].生态学报,2015,35(16):5287-5293. [11] 李利民,苗昊翠,张金波,等.新疆花生栽培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12-16. [12] 代建龙,张冬梅,李维江,等.棉花花生间作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C]//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8年年会论文汇编.聊城:山东棉花研究中心,2018:2. [13] 闫敏,王洪浩,王子胜,等.不同间作模式对棉花、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4(6):15-18. [14] 叶乐士. 棉花与花生间作的经济效益及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棉花,1998,25(7):14-16. [15] 慈敦伟,杨吉顺,丁红,等.盐碱地花生‖棉花间作系统群体配置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花生学报,2017,46(4):22-25. [16] 刘登望,李林,王正功.花生棉花间作复合系统的照度、生长发育与生产力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270-275. [17] 程倩,任丽雯,丁文魁,等.不同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对玉米株高、果穗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9):19-23. [18] 谢锐,董琦,任永峰,等.油莎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光合特性变化规律分析[J].北方农业学报,2021,49(6):51-57. [19] 吴少华,杨生龙,康建宏,等.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2,57(5):4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