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9-3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基础研究
    新疆昭苏县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段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陈晖, 马玉辉, 马晨, 赵国栋, 吕燕, 李晓斌, 吐鲁帕·帕哈尔丁, 穆凯代斯·米吉提, 阿依苏比依·艾力, 那贝·达尼亚尔
    2019, 40(9):  1-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01
    摘要 ( 137 )   PDF (514KB) ( 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段伊犁马消化道主要寄生虫感染情况。在新疆昭苏县选取体重及健康状况相近的1岁(106匹)、2岁(116匹)及3岁(110匹)伊犁马,共计332匹,公母各半。分别于春季(4月)和秋季(10月)采集3个年龄的马匹粪便样品664份,每匹马2份(早、晚各1份),用于寄生虫卵的鉴定和计数。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段春、秋两季伊犁马粪便中共鉴别出6种虫卵,分别是马圆线虫、毛圆线虫、细颈三齿线虫、马副蛔虫、马尖尾线虫、球虫,其中马圆线虫、毛圆线虫、细颈三齿线虫、马副蛔虫感染率较高。春季1岁、2岁、3岁伊犁马,马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98.11%、90.52%、88.18%;毛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95.28%、89.66%、97.27%;细颈三齿线虫感染率分别为85.85%、78.45%、87.27%;马副蛔虫感染率分别为46.23%、35.34%、29.09%。秋季1岁、2岁、3岁伊犁马,马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87.74%、69.83%、78.18%;毛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74.53%、79.31%、86.36%;细颈三齿线虫感染率分别为65.09%、68.10%、76.36%;马副蛔虫感染率分别为46.23%、35.34%、24.55%。由该试验结果可以得出,新疆昭苏县伊犁马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有马圆线虫、毛圆线虫、细颈三齿线虫及马副蛔虫;1岁马驹寄生虫感染率及虫卵数量普遍高于2岁和3岁马;春季寄生虫感染率普遍高于秋季。
    无血清悬浮培养BHK21细胞增殖伪狂犬病毒的参数研究
    魏金凤, 侯蕾蕾, 杨康利, 王进产, 李文龙, 王延辉
    2019, 40(9):  6-10.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02
    摘要 ( 113 )   PDF (890KB) ( 12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筛选适合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BHK21细胞的无血清培养基,并利用该技术培养伪狂犬病毒。通过筛选市售的无血清培养基,以细胞形态、细胞活率和增殖倍数作为驯化指标,对BHK21细胞进行无血清驯化;对使用10 L和40 L生物反应器无血清悬浮培养BHK21细胞的参数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筛选的无血清培养基和悬浮细胞进行伪狂犬病毒增殖测试。结果表明,市售培养基Ⅰ符合筛选要求,其培养的细胞形态比较均一,结团少,细胞生长2 d的增殖倍数为3.5倍,细胞活率在95%以上;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BHK21细胞的最适参数为转速80 r/min、pH值7.2、DO 60%;利用该工艺技术培养伪狂犬病毒,当接种细胞密度为6×106 cells/mL,接毒剂量为0.3%时,48 h收获的病毒液滴度可达109.5 TCID50/mL。该试验实现了伪狂犬病毒的无血清悬浮生产,为其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可能。
    外源褪黑激素对罕山白绒山羊绒毛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
    丽春, 李金泉, 张文广, 王思珍, 王国富, 高树新, 付绍印
    2019, 40(9):  11-1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03
    摘要 ( 152 )   PDF (1025KB) ( 7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旨在筛选罕山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生长脱落相关的关键基因,并揭示外源褪黑激素(Melatonin,MT)对罕山白绒山羊绒毛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选择10只体重平均为33.3 kg、年龄为20月龄的罕山白绒山为实验动物,分为2组,从2014年12月开始每隔1个月按照2 mg/(kg·BW)的剂量在埋植组绒山羊耳后皮下埋植MT,于2015年9月采集2组罕山白绒山羊皮肤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共筛选获得了475个在埋植组与对照组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392个,下调表达基因83个。KEGG富集性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白细胞经内皮迁移、趋化因子信号通路、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吞噬体、造血细胞谱系、补体级联和混凝级联、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NF-kappa 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褪黑激素调控皮肤毛囊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T影响皮肤毛囊生长的分子机理提供依据。
    4株禽腺病毒hexon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刘畅, 李磊, 徐慧娟, 赵磊, 路振香, 胡倩倩
    2019, 40(9):  17-2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04
    摘要 ( 99 )   PDF (10968KB) ( 5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验证购自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hina Veterinary Culture Collection Center,CVCC)的4株禽腺病毒(FAdV-1 AV208、FAdV-4 AV211、FAdV-8 AV215、FAdV-11 AV218)的血清型。方法采用PCR的方法对4株FAdV hexon基因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克隆与测序,并与GenBank上公布的FAdV各血清型进行亲缘性分析。结果hexon基因片段核苷酸及其编码Hexon蛋白氨基酸亲源性分析结果表明,FAdV-1 AV208为禽腺病毒A血清1型;FAdV-4 AV211为禽腺病毒C中的血清4型;FAdV-8 AV215为禽腺病毒E中的血清8b型;FAdV-11 AV218为禽腺病毒C中的血清10型。结论FAdV-1 AV208、FAdV-4 AV211的血清型与CVCC标注一致;FAdV-8 AV215为FAdV-8b,相比CVCC该研究进一步细化了其血清型;而FAdV-11 AV218为FAdV-10,与CVCC标注的血清型不一致。该研究为今后正确使用CVCC标准毒株FAdV-8 AV215、FAdV-11 AV218提供了参考。
    6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潘孝成, 沈学怀, 赵瑞宏, 戴银, 胡晓苗, 侯宏艳, 周学利, 张丹俊
    2019, 40(9):  23-26.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05
    摘要 ( 163 )   PDF (654KB) ( 8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安徽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遗传变异情况,采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安徽省境内发生疑似猪流行性腹泻病的病猪粪便(2013—2017年);对PEDV抗原阳性猪样品,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其PEDV N基因,并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经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确认了6个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猪场;对来自该6个猪场的病料样品或病毒传代培养物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共获得6株PEDV流行毒株的N基因序列,其序列全长均为1 326 bp,将其分别命名为N12、N22、N32、N42、N52和N62。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6株PEDV分离株N基因之间序列同源性为94.8%~99.8%。其中,5株PEDV分离株(N12、N22、N32、N52和N62)与PEDV疫苗株、经典毒株、2011年之前的我国分离株(LZC、CHS)的同源性较低(94.1%~96.3%),亲缘关系较远;与2011年后国内外PEDV分离株存在较高同源性(96.9%~99.2%),亲缘关系较近;而N42正好相反。该研究表明,近年来安徽各地猪场以PEDV新变异毒株的流行为主。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浏阳黑山羊肝功能的影响
    瞿广先, 何旭琴, 向猛军, 伍少峰, 刘颖, 杨凌宸
    2019, 40(9):  27-3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06
    摘要 ( 230 )   PDF (761KB) ( 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探索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本地浏阳黑山羊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的浏阳黑山羊15只,分为对照组、高脂组Ⅰ和高脂组Ⅱ。根据国际标准方法检测饲料中的脂肪含量,并配制不同脂肪含量的饲料饲喂浏阳黑山羊,其中,对照组饲料中脂肪含量为3.8%,高脂组Ⅰ饲料中脂肪含量为15.2%,高脂组Ⅱ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6%。分别于饲喂后的第0天、第15天、第30天采集血液样本,并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含量。结果在饲喂不同脂肪含量饲料30 d后,高脂组Ⅰ与高脂组Ⅱ山羊体重均显著升高(P<0.05),而试验前后对照组山羊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Ⅰ浏阳黑山羊血清中AST、ALP、TP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ALT、TC及T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高脂组Ⅱ浏阳黑山羊血清中ALT、AST、ALP、TC含量显著升高(P<0.05),T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TG含量显著(P<0.05)下降。结论饲料中添加脂肪可促进山羊增重,但添加过多会引起山羊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异常。该试验可为确定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合理配比提供参考。
    不同铜源及贮存温度对仔猪复合预混合饲料中VA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余敏, 李芳, 罗荣, 罗雄
    2019, 40(9):  34-37.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07
    摘要 ( 120 )   PDF (444KB) ( 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研究超稳硫酸铜和碱式氯化铜作为铜源,对仔猪复合预混合饲料中VA稳定性的影响,并考查不同贮存温度对仔猪复合预混合饲料中VA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设2个处理组,即超稳硫酸铜组和碱式氯化铜组。将各组配制好的试验样品平均分为9份,其中,3份置于常温环境,3份置于高温环境,3份置于低温环境。从第0天开始,每隔8 d检测1次所有样品中的VA含量,共检测32 d,计算不同贮存时间仔猪复合预混合饲料中的VA损失率。结果表明:在常温、高温和低温贮存环境中,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超稳硫酸铜组和碱式氯化铜组的VA损失率均呈升高趋势,并且在各检测时间点,超稳硫酸铜组的VA损失率均极显著低于碱式氯化铜组(P<0.01);在饲料中铜源相同的情况下,贮存环境温度越高,VA损失率越高;贮存温度对仔猪复合预混合饲料中VA损失率的影响高于铜源对其的影响。综上提示,超稳硫酸铜可降低仔猪复合预混合饲料中VA的损失率,其作用显著优于碱式氯化铜,并且温度对VA稳定性的影响远超铜源对其的影响。
    利用啤酒酿造副产物添加血粉和益生菌生产发酵蛋白质饲料的研究
    王瑞, 刘晟岐, 林佳雨, 杜鹏, 范志华
    2019, 40(9):  38-44.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08
    摘要 ( 105 )   PDF (777KB) ( 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啤酒生产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麦糟和废酵母,而屠宰行业也会产生大量的禽畜血液副产物,两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适合作为发酵饲料的原料加以利用。以麦糟为主料,加入血粉辅料,混合接种不同益生菌,通过测定发酵产物蛋白质含量、糖含量及总酸含量等指标,分别评价不同主辅料配料比、发酵时间、酵母菌及乳酸菌接种方式及接种量等因素对混合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筛选生产发酵蛋白质饲料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血粉辅料添加量为15.00%、发酵温度为30 ℃、接种酵母菌单一菌种且接种量为2.00%、发酵时间为5 d的条件下,获得的发酵产物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达到50.36%,与初始样品的蛋白质含量相比,提升幅度达到75.53%;利用酵母菌及乳酸菌混合发酵时,先接入1.00%乳酸菌发酵2 d后,再接入1.00%酵母菌继续发酵至7 d时,产物的蛋白质含量达到59.27%,与初始样品的蛋白质含量相比,提高幅度达到106.59%。利用上述2种发酵方式得到的产品可作为良好的蛋白质饲料。
    添加不同乳酸菌对玉米秸秆青贮有氧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付薇, 陈伟, 韩永芬, 张蓉, 杨祎祎, 马宁
    2019, 40(9):  45-4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09
    摘要 ( 414 )   PDF (570KB) ( 12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可供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利用的复合乳酸菌系。方法 以前期研究筛选得到的同型发酵乳酸菌AS06株和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不同的乳酸菌添加处理方式,即对照处理组(CK组)、同型乳酸菌AS06株发酵处理组(LP组)、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处理组(LB组)、同型乳酸菌AS06株+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混合处理组(LBP组),进行玉米秸秆青贮发酵试验。测定并比较各处理组玉米秸秆青贮的有氧暴露后pH值、微生物菌群、乳酸含量、有机酸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以及有氧稳定性时长。结果 添加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及复合乳酸菌系(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同型发酵乳酸菌AS06株)的玉米秸秆,开封后青贮pH值上升缓慢,乳酸含量下降缓慢, WSC的营养损失有效减少,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得到明显抑制,青贮有氧稳定性时长分别达到208 h和147 h。结论 异型发酵乳酸菌单独或与同型发酵乳酸菌复合添加,可有效抑制玉米秸秆青贮的有氧腐败,且前者有氧稳定性效果更好。
    不同浓度赤霉酸对饲料添加菌生长的影响
    麦提图尔荪·阿卜杜克热木, 布沙热木·阿布力孜, 乌斯满·依米提
    2019, 40(9):  50-53.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0
    摘要 ( 143 )   PDF (495KB) ( 10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赤霉酸对饲料添加菌生长的影响,用2种不同浓度的赤霉酸溶液单独添加饲料乳酸菌(A4+A7)和纤维素分解菌(Nf+Y6)进行培养52 h,其中每4 h作一个单位测定出OD600 nm值并绘制生长曲线,分析不同浓度的赤霉酸对饲料添加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酸浓度为10 mg/L时,各组OD600 nm值分别为0.64、0.70、0.84、0.78、0.72,其中试验组2的OD600 nm值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相比有明显增高,总活菌数高达11.6×108 CFU/mL,比对照组(1.63×108 CFU/mL)高7倍以上;当赤霉酸浓度增加到20 mg/L时,各组OD600 nm值分别为0.64、0.60、0.59、0.59、0.63,其中各试验组的OD600 nm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活菌数(1.60×108 CFU/mL)与对照组相比(1.63×108 CFU/mL)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试验数据和生长曲线得知赤霉酸浓度在10 mg/L时能促进乳酸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繁殖;赤霉酸浓度为20 mg/L时乳酸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综上提示,适当添加赤霉酸对饲料添加菌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赤霉酸浓度过高则饲料添加菌的生长量降低。
    益生菌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岳林芳, 成立新, 李蕴华, 凤英, 高爱武, 乔健敏, 王志铭, 于朝晖, 宝华
    2019, 40(9):  54-6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1
    摘要 ( 245 )   PDF (1085KB) ( 13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益生菌可以作为一种绿色添加剂应用于反刍动物饲料中,逐渐替代抗生素、激素、农用化学物质。大量研究表明,其一有益微生物菌剂可以调节动物体肠道内正常的微生物关系,并提高动物体的代谢水平和其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其二有益微生物菌剂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其三有益微生物菌剂可以起到减少污染和净化环境的作用。研究主要针对有益微生物的主要功能和其作用机理,以及近年来其在反刍动物营养和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酸美酵素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试验
    徐绅烜, 冯景松, 金永辉, 丁伟钊, 王丹娜
    2019, 40(9):  63-64.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2
    摘要 ( 118 )   PDF (291KB) ( 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选择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20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每吨配合饲料添加高酸型酸美酵素10 kg,试验期为43 d。结果表明,试验组仔猪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0.057 kg/(头·d),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降低20%,腹泻率降低13%,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酸美酵素具有提高仔猪生产性能的作用。
    经济与信息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肉牛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赵俊利, 侯智惠, 侯安宏, 高晓霞, 王秀文
    2019, 40(9):  65-6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3
    摘要 ( 172 )   PDF (741KB) ( 1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按照“稳羊增牛、草畜平衡、种养结合、农牧协调、品牌强化、持续增收”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目标,不断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呼伦贝尔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肉牛养殖企业(专业户)融资难、产业链条延伸短、品牌知名度不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该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进一步夯实该市现代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思路。
    豫北山区“粮—草—羊”高效平衡养羊模式现状
    李海艳, 常守海, 宋天增
    2019, 40(9):  70-7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4
    摘要 ( 126 )   PDF (461KB) ( 1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草的种植,饲草料的加工调制与利用,全舍饲肉羊的养殖及杂交繁育,以及羊粪尿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介绍了豫北山区“粮—草—羊”高效平衡养羊模式发展现状,以期为促进豫北山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山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草业科学
    10个苜蓿品种营养价值评价
    倪苗, 余奕东, 王俊杰, 张雨军, 董海娟, 张梦璐
    2019, 40(9):  73-78.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5
    摘要 ( 304 )   PDF (622KB) ( 9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苜蓿品质是由苜蓿化学成分、采食率、消化率、能量值、家畜饲喂效果等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状。为探索不同苜蓿品种间的品质差异,试验选取10个国内外苜蓿品种,于2017年和2018年第1茬初花期刈割取样,65 ℃烘干后测定茎叶比、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SH)、粗脂肪(EE)指标。结果表明:茎叶比最低的品种是WL319HQ,DM含量较高的品种是中苜1号和康赛,CP含量较高且ADF含量较低的品种是康赛和WL319HQ,RFV、EE含量最高且NDF含量最低的品种是康赛,ADL含量最低的品种是骑士2,ASH含量最低的品种是中苜1号,将上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品质最好的品种是WL319HQ,其次是康赛。从相关分析中得出:CP含量与茎叶比和ADF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NDF含量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EE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NDF含量与ADF和ADL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除DM含量和ASH含量外,其他指标之间均有一定相关性。
    施用不同品种肥料对籽粒苋生长和鲜草产量的影响
    王瑞珍, 刘娟, 靳存旺, 任永峰, 聂晶
    2019, 40(9):  79-81.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6
    摘要 ( 178 )   PDF (368KB) ( 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籽粒苋作为粮饲兼用作物,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近年来在内蒙古五原县引种种植。为了选择适宜籽粒苋栽培的肥料,通过施用不同品种肥料,比较籽粒苋生育期、株高和鲜草产量情况。结果表明:籽粒苋生育期为95~101 d,施用航天恒丰肥料(F2)较沃浩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F5)和住商复合肥(F7)生育期延长6 d;不同试验处理间株高差异显著,株高最高处理为金正大沃夫特(F4);航天恒丰肥料(F2)处理鲜草产量最高,为116.13 t/hm2。以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为目标,航天恒丰肥料是适宜当地籽粒苋种植的肥料。
    源与环境
    药物饲料添加剂残留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利晓
    2019, 40(9):  82-8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7
    摘要 ( 104 )   PDF (590KB) ( 13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我国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发展历史,概述了药物饲料添加剂残留对土壤生态、环境水体的影响,并对今后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药物科学
    异荭草素抗肿瘤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张彤, 张宇, 王诗浓, 王加茹, 罗英花, 金成浩
    2019, 40(9):  86-88.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8
    摘要 ( 142 )   PDF (408KB) ( 9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异荭草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含有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化合物。研究表明,异荭草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不仅可以抗氧化、抗炎、抗病毒,还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异荭草素可通过干扰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活性氧水平、诱导肿瘤细胞自噬、阻碍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现将异荭草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教学研究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路径探索 ——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雷程红, 李建龙, 木日提孜·吾不力艾山, 陈凯云, 卢亚宾, 郑晓风
    2019, 40(9):  89-9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19
    摘要 ( 117 )   PDF (604KB) ( 10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新疆畜牧业发展需求,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确立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在学科建设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基于高等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下药用微生物学课程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
    刘广娜, 杨祥波
    2019, 40(9):  93-95.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20
    摘要 ( 110 )   PDF (470KB) ( 8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高等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研究药用微生物学课程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立足于学校实际,在推行新课改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药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通过明确课程定位、确定课程目标、做好课程设计、组织课程实施、严控课程考核、认真教学反思等过程实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锻炼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进“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期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动物饲养试验的关键环节及考核要素
    陈静文, 王润莲, 贾汝敏, 尹福泉, 梁翠萍, 陈进军, 安立龙
    2019, 40(9):  96-99.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21
    摘要 ( 135 )   PDF (538KB) ( 10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饲养试验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来评价饲料的营养价值、筛选最佳饲粮配方、研究营养代谢及营养需要等,是目前多数农业院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其中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包括考查因素、水平、试验动物、试验日粮、试验设计、考查指标、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统计等,正确把握这些环节是动物饲养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也是该课程中需要考核的要素。对动物饲养试验的多个关键环节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供实践教学课程参考和借鉴,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兽医临床实例训练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的探索
    冯士彬, 王希春, 李锦春, 刘亚, 韩春杨, 李玉, 徐前明, 吴金节
    2019, 40(9):  100-104.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22
    摘要 ( 97 )   PDF (700KB) ( 10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兽医临床实例训练是安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近几年新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该课程以学校动物医院为实践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增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初步职业素质为目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完善,探索出一套合理的、先进的教学与考核模式。该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为兽医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
    基于Sakai的协作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以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为例
    石志芳
    2019, 40(9):  105-108.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23
    摘要 ( 127 )   PDF (654KB) ( 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akai等网络教学和协作学习平台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Sakai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的一些实践,分析了基于Sakai的协作型混合教学模式之环境设计、教学设计、效果评价、模式推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基于Sakai的协作型混合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等方面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改善教育教学观念、加强硬件投入和建立有效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可以有效解决该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新疆传统酸奶中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薛艳蓉, 靳光, 王呈, 梁茂文, 赵瑞生, 刘波
    2019, 40(9):  109-112.  doi:10.12160/j.issn.1672-5190.2019.09.024
    摘要 ( 290 )   PDF (609KB) ( 10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选择6种新疆地区不同传统酸奶,通过平板涂布、划线分离、革兰染色、接触酶试验和凝乳试验鉴定后得到4株乳酸菌,分别命名为L1、L2、L3、L4。通过PCR鉴定16S rDNA序列,证明L1、L2株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3、L4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4株乳酸菌L1、L2、L3、L4的产胞外多糖含量分别为176、248、205、294 mg/L;L4株产胞外多糖量最高,L1株产量最低。研究丰富了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发酵剂的种类。
(双月刊 1973年创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畜牧与饲料科学》编辑部
主编:金海
ISSN 1672-5190
CN 15-1228/S
CODEN XYSKAX
邮发代号:16-101

《畜牧与饲料科学》微信公众号

超星学习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