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Vol. 52 ›› Issue (2): 72-78.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8
黄俊霞1, 鲁蓓1, 曹梦宇1, 何霜霜1, 李国强1, 高红宇1, 仇凯1, 邓丰志1, 孙彦敏2, 阿乐达日喜3, 刘丽华4
HUANG Junxia1, LU Bei1, CAO Mengyu1, HE Shuangshuang1, LI Guoqiang1, GAO Hongyu1, QIU Kai1, DENG Fengzhi1, SUN Yanmin2, Aledarixi3, LIU Lihua4
摘要: 【目的】 明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为制定马铃薯黑胫病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马铃薯黑胫病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鉴定、分子鉴定、土壤存活试验,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对重茬地土壤、病地种薯和病残体进行马铃薯黑胫病发生调查,分析验证不同处理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病地收获薯块越冬后作为种薯种植,发病率为40.00%;从埋于土壤越冬后的病残体中分离得到马铃薯黑胫病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且越冬后将病残体沟施于前茬无病地块再种植无病种薯试验中,发病率为43.33%;在前茬发病地块继续种植无病种薯,发病率为6.67%。未灭菌土壤中病原菌菌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常温下2个月后已不存活,-20 ℃下4个月后不再存活。马铃薯黑胫病菌在病残体中可以越冬存活,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来源;病地土壤带菌与病害发生有关,但游离在耕作土壤中的病菌在自然温度下仅能存活2个月。【结论】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为带病种薯、越冬后病残体,且种薯的带菌量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