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业学报 ›› 2021, Vol. 49 ›› Issue (1): 40-46.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1.06
廉博1, 王雪娇2, 苏二虎2, 赵晓宇2, 李金龙3, 陈广平4, 贾利敏2, 李强2
LIAN Bo1, WANG Xuejiao2, SU Erhu2, ZHAO Xiaoyu2, LI Jinlong3, CHEN Guangping4, JIA Limin2, LI Qiang2
摘要: 【目的】 明确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大豆最佳栽培模式,为该地区大豆密植栽培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 以蒙豆13号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9年设置大豆大垄高台垄上三行(110 cm大垄,RBH),垄上三行窄沟密植(65 cm垄上三行,RNC),垄三栽培(65 cm垄上双行,CK)3种栽培模式进行试验,分析大豆农艺性状、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要素指标,并进行投入产出核算,计算增效增收情况。【结果】 各处理间大豆营养生长天数、生殖生长天数、生育期与主茎节数差异不显著(P>0.05),株高、底荚高度均表现为RNC>RBH>CK,有效分枝数表现为CK显著高于RNC、RBH处理(P<0.05)。SPAD值随着生育期的递进逐渐增加,表现为RBH>RNC>CK;开花期(R2)、结荚期(R4)、鼓粒期(R6),RBH处理SPAD值显著高于RNC、CK处理(P<0.05),RBH处理3年较CK分别增加了9.3%、7.0%、8.6 %。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期的递进逐渐增加,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下降,表现为RNC>RBH>CK,RNC处理叶面积指数增加效果最显著。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期的递进逐渐增加,表现为RBH>RNC>CK。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表现为RBH>CK>RNC。百粒重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栽培模式大豆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为RBH>RNC>CK,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2019年RBH处理大豆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增加最显著,较RNC、CK处理分别增加665.2、403.0 kg/hm2。不同栽培模式收入情况表现为RBH>RNC>CK,RBH、RNC处理较CK平均增幅分别为18.00%、2.67%,平均增收1 392.0、190.4 元/hm2。【结论】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大豆增产增效最佳栽培模式为大垄高台垄上三行(110 cm大垄,RBH)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